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安全食用贝类技巧

2019-10-20 20:10:42   

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务信息,解读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宣传,提供“三品一标”和名特优新农产品信息,推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曝光黑名单,畅通申投诉渠道,构建安全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生产消费信息平台,树立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CAQS)公共服务品牌。 

贝类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且经济实惠,是我国百姓餐桌尤其是临海临湖地区寻常人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贝类生理生境特性导致其易产生质量安全问题,常见的危害物就有生物毒素、微生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多种,可以说是水产品中风险最大的一类。

说到这里,难道我们真的要“因险避食”而舍弃这道美味吗?

当然不是,贝类总体上是十分安全的,尽可放心食用,只不过需要我们具备一些安全知识并进行一定的防范

但如何防范呢?

主要有三步:认真选择、科学烹调、安全食用。

1.认真选择

如果在外食用贝类,一定要选择正规饭店而非路边小摊,这样食品来源渠道固定,可最大化保证质量。

如果从市场购买在家烹调,首先要去正规农贸市场或超市购买,选购时牢记“鲜活”两字:

新鲜贝类外壳完整无损且有光泽,贝壳紧闭性好不宜掰开,或双壳自动裂开,稍有碰触则立即闭合;另外,不要购买有明显异味的贝类产品,如石油味道,可能受到原油泄漏的污染。

无论是在外消费还是自家烹调,切勿私自采捕和购买野生贝类,尤其是织纹螺等严禁食用的高危贝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织纹螺因为极易蓄积高含量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已经多次发生消费者中毒甚至死亡事件,因此国家已经严禁私自采捕、销售和食用该类产品。

2.科学烹调

烹调前尽量将贝类多清洗几遍,可去除表面附着的其他杂物。

首选蒸、煮、炒等高温烹调方式,且务必使贝类熟透,可直接杀死潜在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性危害物。

不建议烧烤的烹调方式,因其易造成受热不均,外熟里生,不仅无法彻底灭杀潜在生物性危害物,而且容易产生苯并芘等有毒物质。

3.安全食用

我国大部分消费者习惯整体食用贝类产品,这对于大部分贝类如蛤仔等产品来说问题不大,但有些贝类和螺类不建议食用其内脏团,如贻贝、扇贝等内脏团一般会富集高浓度的危害物。

消费者可以从颜色差别来判断是内脏团还是可食组织,前者颜色显著比后者要深,螺类产品最后一段黑色部位即为内脏团,很容易去除。

贝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酸,很容易滋生微生物,因此不宜存放,应尽量现做现吃

另外,贝类虽然美味,但属于“寒性”食品,一次性食用量不要过多。

最后,食用过程中若出现腹痛、嘴唇麻木等感觉,应立刻停止食用并就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