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2 19:51:47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一条民间公认的嫁娶标准。绥德县自古好汉辈出,才貌双全的吕布便是绥德人。早间年,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寨山村的男子,更是受到说媒人的欢迎。不为别的,只为这里世代相传的柳编技艺给予了寨山人在穷苦岁月里安稳过活的本事。
据考,是一户从山西枸杞子畔迁徙而来的张姓人家带来了柳编技艺,至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王军任是绥德寨山柳编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今年57岁的他也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市级传承人,他们家制作柳编的历史可以上溯至1878年王军任的曾祖父那一代。
当地人常说,“寨山村两道沟,家家户户会编柳”。柳编成为寨山人赖以过活的技艺更深层的原因是寨山人均土地只有1.6亩,这里没有大块平整易于耕种的土地,人多地少自然难以生计,苦难与智慧让这里形成了以柳编为主的家庭手工业。
柳编技艺虽没有“传儿不传女”的讲究,但历代最为优秀的柳编匠人均为男子,因为柳编“是个体力活,要手上有劲编出的东西才紧实耐用。”王军任从17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柳编,很快他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柳匠”,妻子赵大姐说当年媒人给他俩说亲时就夸“他这个人可能了”。(注:“能”意为当地方言中的厉害、有本事。)
柳编制品来源于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从形制上大致可以分为笸箩、簸箕、桶、篓、篮等五大类,品种上有四五十种之多。晒场上、碾子上、灶房里、案台边,众多柳编制品都是农村妇女做家务干农活的好工具,这些柳编几乎“承包”了农村人生活的日常。
据王军任介绍,制作柳编分为备料、编制、成品美化等几个步骤,用的原料主要是柳条,又被当地人称为坞柳,其质地修长细软,用来制作主体部分,同时辅以柳椽、红柳制作边沿,起到加固的作用。编制完成还要用麻线拧成细绳,固定柳条、边沿及舌头等衔接部位。
王军任家中有一个上了年头的石槽,制作柳编前一天要把柳条浸泡在石槽内,条子通体渗饱水分,质地变软和,编织时就不会发生折头断身现象。柳条浸泡后产生的物质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柳匠”们都有一双总是干燥裂口的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寨山柳编最红火的时期,生产队组织集体编织队,每天有上百人在一起编,按件记工,效率很高。成品由生产队集体出售,集体核算,全村一起分红,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除了陕西境内,产品还远销内蒙、宁夏、山西、甘肃、青海等地。
王军任回忆,那时候总有外地商人上门收购柳编制品,每两三天就能发走一车,十里八乡的都羡慕寨山村的好日子。1976年,寨山的柳编能手王应胜等人的柳编作品还受邀参加了在山西运城召开的柳编制品展销会和外贸出口展销会。
九十年代初,王军任与4名手艺人共同为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陕北大嫂》制作了100余件具有农村生活风貌的道具。2008年,他又为北京奥运会制作了4对柳编花篮。
作为柳编技艺的传承人,王军任承担着保护与传承的重担,在县文化馆的帮助下,王军任逐步完善了传习所,这里详细展现了柳编传承的家族谱系,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柳编制品。
除此之外,每天也会有徒弟来跟王军任学艺。在古老的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世代相承,他们以农耕生产维系生命,常用的柳编制品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柳编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农耕文明同步,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陕北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近年来,在王军任等一批传统手工艺人的努力下,不少精美的柳编逐渐发展为工艺品逐渐走出低谷,焕发出新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寨山人人会编柳”的景象又再一次为这个黄土高原的小村庄带来幸福的光景。(西部网 图/ 秦怡 李亮 文/刘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