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6 11:12:28 李羽佳
十月二十八日,农民夜校走进汉台区汉王镇汉王村。
信息时代,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接收到丰富的资讯,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的群众却独爱在农民夜校学政策,为了听农民夜校的课早早去占座。
乡村治理,最怕组织不起群众、聚不起民心、政策宣讲进村不入脑,农民夜校搭起平台,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在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白天忙农活,晚上读夜校”已成为群众的生活新常态。从去年12月第一次开课至今,农民夜校把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和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素质礼仪等内容免费送进村(社区),改变群众的思路,让他们培养起学习习惯。农民夜校已累计开课30余节,培训群众2000余人次,受到了群众欢迎,创出了当地特色。
学知识,从没人来到常爆满
“来坐这儿,我把小朋友抱起来。”10月28日18时35分,汉王镇汉王村村民委员会的活动室里座无虚席。记者迟到了5分钟,就只能站着听课,群众好心将小朋友抱在怀里,才勉强腾出一个座位。
志智双扶理念宣讲、扫黑除恶政策宣讲、猪瘟预防技术指导,近两个小时的课程涵盖了政策、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没有一名群众提前离席。
“如果不来上夜校,这一两个小时也就是在家陪孩子玩、收拾屋子、洗洗衣服。到这儿来上课,我们既能了解国家新出台的好政策,又能消除个人陈旧的观念、开阔眼界,我当然不会缺课。”这是农民夜校第三次走进汉王村,也是该村群众马丽昀第三次来听课。通过农民夜校的学习,她从因病一蹶不振的家庭妇女,变成主动要求学做手工艺品的独立自强女性。这种改变,让她重新找回自信,也让她每月能靠销售手工艺品多收入近千元。
从第一次开课时只有24名群众主动来听课,到现在场场爆满,甚至需要在过道里加放小板凳,负责承办农民夜校的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扶贫就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朱丽瑞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转变,越办越有劲儿。她说,天气好的时候,有些村的村干部还会主动打电话给她,问她最近有没有给他们村安排课。
农民夜校为啥这么“火”?紧贴群众的课程内容和接地气的授课方式是广受好评的重要“法宝”。
朱丽瑞介绍:“农田播种的时候,专家讲怎样种好田、管好田;柑橘采摘过后,专家会讲还能套种哪些作物增加收益。像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文明礼仪等内容,我们鼓励群众自己讲身边的感人故事,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今天听老师讲‘智’就是上边是‘知’下边是‘日’,这就是说知识要天天学人才能有智慧。我回去要给家里人讲讲,让他们不但要积极来农民夜校学习,而且要活到老学到老。”马丽昀说。
借平台,收获致富“金点子”
光华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柑橘,但各家产量不同,有的群众收益高,有的群众却被柑橘的病虫害困扰,还有的群众苦于找不到销路。今年8月7日,农民夜校请来汉中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樊永强,为群众现场解决难题,分享其他乡镇的农产品销售经验。
夜校课程结束后,第二天白天,樊永强还到群众地里接着答疑解惑。
农民夜校办得好,不但群众喜欢,当地的创业带头人也开始“借台唱戏”。
汉中华凯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黄花菜、无茎豆、奶油南瓜的种植、销售。总经理殷治华返乡创业,本想带动群众种植这些产值高收益好的农作物,让全镇群众共奔富裕路,可群众一没技术二没销路三没种植经验,都不敢盲目跟风。
走村串巷、挨家挨户动员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殷治华想到了农民夜校。
10月24日,殷治华跟随农民夜校到牛尾村讲课时,仅用十几分钟,就和群众讲清了黄花菜、无茎豆等的科学种植方法,还向群众详细介绍了他的公司,消除了群众对找不到销售渠道的担忧。课还没讲完,听课的42名群众纷纷要加他微信,想在明年也转变思路,试着种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
最近,殷治华还会跟着农民夜校走进镇上的9个村子。他说:“白天大家都不在家,想聚起来都难。现在有了农民夜校搭建平台,群众信任农民夜校,也就自然地愿意相信我、跟着我干。我也要继续好好发展公司,不辜负农民夜校这个平台和群众的信任。”
扬新风,家庭和睦村美丽
农民夜校让村里干净整洁了。汉王村党支部书记马三元高兴地说:“以前村里一直说让大家把垃圾都装在垃圾袋里,整包丢在指定垃圾投放点,但就是有人不听,还把垃圾随便往墙边一倒,弄得满街都是。农民夜校老师讲国家在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整洁的最大受益者肯定是生活在这里的群众,群众很快就接受了,还相互监督垃圾投放。婆媳、邻里间因为琐事发生口角的情况就更少了。”
农民夜校让乡村的风气变好了。汉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郭蕊说:“在大多数农村,群众对学习、上课的第一反应就是排斥,所以以前一到农村宣讲政策,工作人员就头疼,群众连坐下来听的耐心都没有。农民夜校培养起了农村群众的学习习惯,现在宣讲政策时群众能积极来听,课堂纪律也好了,我们讲完还能得到他们的掌声。”
农民夜校也让家庭更和睦了。说起农民夜校的好,汉王村群众陈宝华最有发言权,他家婆媳矛盾的化解、家庭的美满幸福就是因为农民夜校的一堂婆媳关系课。
陈宝华和媳妇结婚20年,家里的婆媳关系一直紧张,无论是一日三餐这种小事,还是关系到孩子教育问题的大事,婆媳二人总是因意见分歧而相互不理睬对方。虽然陈宝华家和他母亲家只相隔不足百米,婆媳间却很少走动。一边是母亲一边是妻子,夹在中间的陈宝华只能两头劝,但一直是治标不治本。去年,农民夜校在汉王村开设婆媳关系课,陈宝华挤在满屋子妇女中听课,还认真总结出自己的办法。他说:“听完课回去我就给我妈说,‘以后有啥意见不合的事儿,你就别和她争了,给我说,我去沟通。’又给我媳妇说,‘我妈没读过书,做了一辈子的农村妇女,你好歹也是高中毕业,还是城里人,别和老人一般见识’。”婆媳二人听进去了陈宝华的话,对对方的态度有了缓和,关系也越来越好。现在,陈宝华的媳妇去看望婆婆的次数比陈宝华都多,一家人其乐融融。
农民夜校开展技能培训、宣讲就业扶贫政策,激发了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但汉王镇党委书记刘磊认为还能更好。他说:“农民夜校,重在为农服务,要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学有所得。当地要以此为载体,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致富能力,着力培养一大批能够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农民。”(记者 李羽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