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山乡巨变换新颜 丰阳奋进著华章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山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19-11-14 10:20:54   

本报记者 屈荔鹏 通讯员 李军

70年,千年丰阳塔寂静矗立;

70年,巍巍天竺山默默守望;

70年,汩汩金钱河川流不息;

70年,对于陕南小城山阳而言,弹指一挥间,但发展速度和成就却胜过往昔。

70年来,山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交通路网纵横交错,高铁时代即将来临;省级高新区迅速崛起,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产业全面起航;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市民“幸福指数”连年攀升;群众生产生活大变迁,迈入全面小康就在眼前……曾经困囿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阳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丰阳大地发生历史性巨变。

从肩扛背驮到高铁来临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交通对于身处山大沟深的秦岭腹地、陕西东南门户的山阳县来说,尤为重要。

山阳交通,在1949年以前,可是一条公路都没有,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山阳才有三条公路:一条县城通往漫川的公路,一条色河通往镇安界河的公路,一条县城通往照川的公路。那时,很多乡镇不通公路,老百姓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大都靠人力肩扛背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山阳的交通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如今的山阳,高速公路已经融入日常生活,高铁时代即将来临,公共交通安全有保障,私家汽车方便快捷。“二高六纵七出境”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县公路总里程超过3200公里,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四通八达,为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之所以将企业落户山阳,就是看中了这里便捷的交通。”位于山阳高新区的丰源公司负责人沈毅说,“随着福银高速公路、丹宁高速公路、西武高铁穿境而过,山阳直接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武汉2小时经济圈,为我们企业发展、产品外销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山阳县还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彻底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让百姓出行彻底告别了“山高路远,望到屋走到哭”的历史,幸福感获得感前所未有。

家住山阳县杨地镇海螺殿村的刘大礼,在县城的电子厂上班。“以前去县城,要先步行到镇上坐车,进一趟城需要花费大半天时间。”刘大礼说,“随着去年村上通村路、通组路全部修通硬化,还通了直达县城的班车,现在按点在村口坐上班车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县城,十分便利。”

交通条件的改善,只是山阳县完善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70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党的政策指引下,随着电网、通信、农田水利、饮水工程、城市建设等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为山阳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从一穷二白到百花齐放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阳百业待兴。

山阳县委、县政府历届班子立下愚公志,步步为营、艰苦奋斗,依托资源、依靠科技,一张蓝图干到底,形成了目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强劲势能。

截至2018年年底,山阳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7.95亿元,较1949年增长了1137.1倍。其中,第二产业占比从2000年的27.2%提高到2018年的57.1%,第三产业占比达30%,二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金秋时节,蓝天白云。走进山阳高新区,一幢幢现代化的工业厂房拔地而起,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挥汗如雨……一片繁忙景象。

金川封幸公司成功破解了黄姜清洁生产世界性难题,成为国家行业生产标准;丰源公司万吨氮化钒产能稳居全球第一;五洲公司钒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陕西必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完成资产重组成为商洛首家A股上市企业……

“一矿独大”的历史早已逝去,70年来,山阳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聚集,从矿业经济到百花齐放的艰辛历程,目前,已形成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清洁能源、电子信息“五大工业”骨干产业,实现了钒、水电镁、黄姜皂素、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五大循环产业链条。

受“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条件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山阳农业发展缓慢,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

70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政策落实,山阳农业由以往的分散经营,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转变,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特色产业优势日渐彰显。

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建成千亩以上中药材基地45个、林果基地54个,千箱中蜂养殖基地21个,万亩有机茶园3个,畜禽规模养殖场78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1500个,特色农产品面积达65.6万亩,年加工农特产品5.2万吨,销售收入11亿元。

秦岭最美是商洛,无限风光在山阳,这里不负“诗和远方”。仅今年“十一”黄金周,山阳县就实现旅游总收入2.24亿元。

70年岁月荏苒,山阳已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4个、国家特色小镇1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央视《记住乡愁》《美丽中国乡村行》《乐游天下》等栏目多次走进漫川古镇、天竺山、法官原乡等景区进行专题拍摄并播出。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从山沟里搬了出来,过上如今的好日子!”提起家里现在的生活,山阳县漫川关镇板庙村搬迁户何善真一脸喜悦,“以前住在两三公里外的沟上,以种地为生,生活很艰难,我现在搬了下来,不仅生活方便了,还在村上的企业当库管员,一月能拿2500元的工资。”

走进板庙村搬迁安置点,一幢幢现代化的楼房错落有致、整齐划一。每逢茶余饭后,何善真和村民们便会不约而同地围聚在小区中央的文化健身广场上,或拉拉家常,或散步健身,十分惬意。

何善真一家生活的变化,是山阳县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70年来,山阳县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织密网、保基本、兜底线,努力使发展成果普惠群众,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全县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全县仅有1所初中,6所完小、116所初小,共有学生5418人,教师184人。一支粉笔、一块烂黑板、几盏煤油灯,在庙宇、祠堂里完成教学……这是70多年前山阳教育的真实写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70年来,山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先后投入近百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现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目前,全县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教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192所,在校学生70134人,教师总数达5190人。多媒体黑板、投影仪、电扇空调等设施成为每间教室的标配,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了教学用房楼房化、部室建设标准化、学校布局特色化、校园环境园林化。

70年来,山阳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仅有的1所县卫生所,到现在已建起了覆盖县、镇、村(社区)三级医疗机构,共开放病床2065张,能够全面开展基本医疗、中医适宜技术、妇幼保健、疾病预防、公共卫生等医疗技术服务。

70年来,山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支出每年超过3亿元,保障水平提高了300多倍。现如今,“鳏寡孤独”由国家供养,机构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管理从粗放到精细。目前,全县已建成养老机构226个,养老床位达4700个,其中农村互助幸福院185个、床位1800张,日间照料中心20个、床位400张,敬老院14个、床位2200张。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满足了群众的养老需求。

从深度贫困到整县摘帽 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民生工程和发展机遇,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山阳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深度贫困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阳县委、县政府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将2.58万户9.85万人镶嵌在扶贫产业链条上,坚持系统推进、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合力攻坚,打出了一套脱贫攻坚的“组合拳”。

贫困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全县12437户52679人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迁入新居;6148户20289人实施危房改造,住上安全房屋。

村居基础设施逐步提升。全县239个村(社区)通村路、动力电、通信、网络、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全部达到国家要求,户户用上照明电,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实现贫困群众早日脱贫,王阎镇卫计干部兼口头坪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庆,2017年因连续3周忘我工作,在口头坪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他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靠得住、冲得出、顶得上的先锋形象,被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而他只是山阳众多扶贫干部中的一员。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山阳县委书记张国瑜作为我省唯一参加会议的县委书记在会上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脱贫攻坚工作。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之振奋,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实际行动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截至2018年年底,山阳县退出72个贫困村,减贫1.73万户6.7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79%。今年年底,山阳县计划退出贫困村57个1.23万户3.88万人,预计贫困发生率降至1.34%,将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

70年披荆斩棘,70年成就辉煌,70年展望未来,70年砥砺奋进。山阳,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接再厉、再启新程,绽放前所未有的光芒。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