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今年果农:几多欢喜几多忧,千万亩苹果园改造升级迎商机

2019-11-19 09:08:00    王海明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海明

11月13日,记者在陕西苹果优质大县洛川采访,果农几多欢喜又多忧啊!据了解,在今年果价相对往年较低还卖得不快的情形下,果品质量成为果农们讨论最多的话题。

洛川县老庙镇太夫塬村的村民扎堆在讨论。他们更多的是困惑和不解,以前的洛川苹果在市场上真是风光无险,果实还没充分成熟,就有外地客商驻在洛川县提前和果农商谈并给付定金,苹果卖得快,价格也较好,而且客商对苹果的外观要求没有今年的苛刻。可现如今种了近二十年的果农却对眼前的变化十分不解和困惑?是面积太大市场不好还是怎么了?他们也知道专家和政府就在多年前提出发展优质苹果提出的改造升级方向,但要改造升级意味着要对果园大做“手术”,他们却心存不舍,更没有真正意识到政府和专家倡导的大改造的意义。

000

为了推动这一老果园升级改造,响应“双减提质”号召,政府下大力气,拿出具体落实措施,免费发放有机肥,在征得果农同意的情况下,免费为果农实施老果园改造升级。13日中午1点多了,老庙镇主管农业的领导王世强和果业站的杨玉民还在老庙镇屯儿村检查、联系果农商谈果园改造升级事宜。他们耐心的向果农讲解改造升级的好处,但也有许多果农不配合、不理解,有的甚至说,我改造了,明年产量上不来,经济损失谁来赔?

000

面对种种责难,政府领导只有一遍遍从不同角度给解释。记者在一旁也听得认真,因为讲起果园改造升级,领导们显得十分专业和执着,站在我眼前的仿佛不是行政领导,好像苹果专家一样娴熟。陕西有机农业协会来铁路高级农艺师一直在陕北苹果区致力于优质苹果的栽培管理,他认为:“当下苹果果园地力透支严重,严重影响了苹果树势和果品品质,制约了高档果的发展。目前我国约1500万亩老果园难于持续发展,面临改造更新。”

洛川县福林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福怀对老果园改造升级理解得十分深刻,他主动提出带头在自己果园改造,并积极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陕西省有机协会专家在政府的引导下率先建起千亩高标准苹果示范园,为家乡的果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000

专家普遍认为:“未来3-5年,是我国苹果产业大动荡、大调整时期,对水果产业而言,在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可能首当其冲。”

我国苹果产业销量基数大,今年产量约为4200万吨,苹果产业的供需压力短期内仍然持续,同时,苹果的生产模式、品种质量结构、组织化水平等与发达产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大背景下,苹果供需结构矛盾和产业深层次矛盾的深层次体现,苹果产业将迎来深度的调整。

000

苹果是中国第一大果业,年产量4000万吨以上

中国是世界上苹果种植面积最大,也是总产量最高的国家,苹果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5%。

“苹果是近年效益最好、最稳定的果树产业,果农效益较好, 近10年来苹果产业保持持续增长。”来铁路介绍,2003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约2550万亩,而到了2015年,苹果种植面积约3500万亩,产量保守估计在4000万吨,全国苹果同比增产8%左右,整体质量情况优于往年。

资料显示,我国苹果产区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和黄河故道三大产区。渤海湾区(包括山东、河北、辽宁)占全国总面积和产量的44%和 49%;西北高原区(陕西、甘肃、山西)占 34%和 31%;黄河故道区(河南、江苏、安徽)占 13%和 16%。

上述产区中,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产区不仅是我国的两大苹果优势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适宜产区,年均温度8.5~l3℃,降雨量500-800mm,年日照时数2200h以上,果实着色期日照率在50%以上。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产区,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高档优质苹果的生态条件。

000

品种结构亟待完善,产业面临大调整

我国苹果以红富士为主,红富士产量占苹果总产量的65-69%。“而在全球苹果产业中,单一品种产量占比均在20%以下。相对于我国而言,苹果品种结构过于单一。” 陕西有机农业协会来铁路专家指出。

在苹果主产省山东,富士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70.2%和76.2%,其它苹果主产区陕西、北京、河南、河北、甘肃和山西的富士品种比例也占其苹果生产总量60%以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杂果专家张志成认为,品种结构升级任务紧迫。“从以晚熟富士为主向中早熟调整(这个主要指的是低海拔地区)是趋势之一。”

除了品种结构亟待升级外,当下果园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面临谁来管果园问题。“2005-2013苹果园劳动力成本由 604.67 增长到 2746.83元/亩年增长20.82%。” 来铁路分析到,提倡省力化栽培,提倡宽行密植、矮化栽培是主要发展方向。

当下,苹果产业在优势区域的调整与优化中,由东向西、由南到北发展。黄土高原苹果有由低海拔向较高海拔转移的趋势,过去认为黄土高原地区苹果最适栽培区域为海拔800-1200米,近年经过淘汰,800米以下区域苹果园已经较少。陕西苹果主产区域在铜川至洛川,近年有向北延移的趋势。此外,四川盐源县、云南昭通地区、新疆、宁夏沙地、贵州高原和冷凉地区等高海拔或者夏季冷凉地区成为发展新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翟丙年教授总结到,苹果产业正由“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的转变,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品牌战略驱动下,优质化、集约化发展成为大趋势。

000

1000多万亩果园待改造

“当下多数苹果园多是上世纪80或90年代中期所建,这些果园呈现树龄老、栽培模式老的‘两老’特征,20年以上树龄的果园面积占苹果总面积60%以上。”翟丙年教授讲到,目前我国苹果总面积3500万亩,而老果园占比超三分之一。

经过30多年发展,苹果、柑橘、葡萄等水果主产区的果园陆续进入衰老更新期,老果园改造问题凸显,果园的果树品种、栽培模式与管理技术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当年的“新果园”出现一系列生产功能的相对老化,影响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老果园升级改造,也被业内认为是苹果产业乃至水果产业供给侧改革重要一步。今年8月,农业部印发《老果园改造技术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苹果、柑橘等部分水果优势产区开展老果园改造技术示范,并提出“三改三减”关键措施,目标使改造后苹果园优质果率提高10%以上,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

陕西渭北北部15年生以上现有的乔化密植果园,在树冠层土壤地下2.5-3.0米处,普遍形成有“干层”,如果仍然按照此模式栽培,“干层”逐年上升,果园处于“饥渴”状态 ,果实品质下降。在原址更新建园,新的果园难于正常持续生长结果。老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全平均水平仅为1%左右,改土势在必行。

苹果是我国北方栽培面积和产量最大的果树品种,苹果园更新改造是未来10年苹果产业的首要问题。苹果矮砧现代模式推广应用后,预计有 1000万亩以上苹果园需要更新改造,与此同时,苹果老果园改造下“三改三减”项目也让苹果配套农资迎来黄金时代,与果园土壤修复相关的微生物菌肥、腐植酸肥、黄腐酸肥、中微量元素及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市场空间巨大。

据观察,11月初,陕北和渭北高原优生区或优质新果园的苹果,市场价格普遍卖到每斤3至4元,效益明显。由此看出,我国苹果产业升级后的未来值得期待。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