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11:04:00
原标题:"2019行走黄河"之寻找双沟:被采空的“小江南”,如何安放乡愁?
11月20日,黄河中游采访第三天。
虽然前夜9点才到达神木市,吃完饭写完稿已近2点,采访组却一早醒来,一心想着飞奔到一个叫着双沟的小村落。
小村廿年前的哭诉:煤炭采空导致地面塌陷,地表水流失,人畜无水可饮、无水浇地
50多户、不到200人的双沟村,何以让采访组如此心心念念?
要知道,这是在神木,一个拥有一众“第一、最大”头衔的地方:中国第一产煤大县、全国最大的兰炭基地、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基地、西部最大的浮法玻璃基地、西部最大的电石基地……样样都可观,小村有什么特别?
打开“1999年‘行走黄河’日记”,答案浮出水面:20年前,本报记者、采访组组长李泓冰曾到访双沟村,留下了的文字震撼着组员们的心灵。且实录一段当时的记录:
神木县满眼皆煤,连街道两旁都像是用煤砌出来的。矿区对一些地方环境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我们特地去看了位于中鸡乡公格沟一带的塌陷区:这里的煤矿埋藏较浅,仅在二十米左右的地下,煤炭掏空后,这里地面严重下陷,地表深沟壁立,密如蛛网,吞吃了所有的地表水源,地面植被枯死。受害最重的双沟村,已经无水可饮、无水可以浇地,许多农田弃耕。人畜饮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拉。一些人家被迫迁离原址。
时隔20年,双沟是否依然?村民一心想让后生到矿上上班的愿望实现了吗?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改变了吗?采访组希望一探究竟。
新村横空出世,村民整体搬迁,曾经让双沟“失地”的神东集团,也助了一臂之力
溯窟野河而上,再在山间小径中盘行,一个多小时后,一个移民新村映入了采访组眼帘:三排近百米长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开,“创造美好生活”的标语分外显眼……
眺望双沟移民新居。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李栋 摄
航拍双沟移民新居。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吴超 摄
虽然公路边还有“双沟村”的指示牌,但“大柳塔镇前柳塔村双沟移民新居”似乎在无声诉说:20年前那个惨兮兮的双沟村,已经新生。
移民新居大门口。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姜峰 摄
同行的大柳塔镇副镇长杨晓丽,曾经在双沟驻村工作。她告诉记者,双沟已并入前柳塔村,成为了一个村民小组。眼前的移民新村,是2012年开工建设、2014年入住,成了双沟村民的新家。神东集团给了每户5万元的盖房补贴,村民自己要掏20多万,一下子拿不出来,大部分是由村集体经济垫付,再从神东集团每年给的补偿款里扣除。为了解决村民用水问题,神东煤炭集团还将自己地下水库的水,通过水泵站引入家家户户。
57岁的贺勇胜去年担任双沟组组长。走进他的新家,外观和内装修都很时尚。打开水龙头,水哗哗流了出来。老贺却摇头,“这水洗涮还成,喝的水还得去外面用车拉来。”
贺勇胜的新家。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李栋 摄
寻找消失的“小江南”,旧村里还有残存的深沟,“地火”依然奔突于地下
过去那个双沟村呢,是真的被废弃了吗?老贺开上他的车,带记者去了四五里路开外的旧村。
停了车,寻寻觅觅,步行绕进旧村,村舍已萧索破败。20年前,记者就在这里听过村民的的抱怨。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李泓冰 摄
老贺很自豪地带领我们来到他“开发”的水源点。近年,村民发现旧村附近有泉水涌出,便挖了一口井,饮用水源皆赖于此。取水点离新村有点远,取水很是不便,老贺想着明年通过水管引水入户,“估摸着投入得小10万元”。
在旧村发现了山泉水,这是贮水的水窖。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姜峰 摄
水窖上方不远处便是老贺的旧居。三间低矮的砖瓦房和如今的二层小楼相比,差距甚远,但一条狗仍忠实地守在这里,看到老贺高兴地摇起尾巴。久不住人,炕上的旧被子,以及曾经唠嗑盘腿倚靠的四角矮桌,都落了灰。唯一有生机的,是屋后,老贺养的十多只鸡,“天暖和些,能收十几只蛋,每天都会来喂喂它们”。
贺勇胜的旧居。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李栋 摄
即便在新村,也都是老贺这样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大多外出了。杨晓丽说,本世纪初,是有后生按政策在矿里上了班,但外面赚钱的机会多,不少人后来选择了矿上给的一次性补偿,“有的搞起了煤炭运输,有的做起了买卖……”
前柳塔村监委会主任白兰亭,闻讯也赶了过来。他是老贺的前任,2005年至2018年一直担任双沟组组长。他回忆说,双沟村因原来有两条清水沟而得名,号称“小江南”,“那会儿我们种的全是水稻、小麦,风景可美了”。神东集团来了,煤矿掘进到这里的地下,一切就改变了,两条沟的水流都消失了……
由于缺水,人均2亩的耕地种不成了。搬到新居后,每人新分得整治过的4分多地。
采煤造成的塌陷,如今依然可见。在一处塌陷地点,记者往裂缝中扔了几次石头,每次都能听到“咚咚咚咚……”的空洞回响,里面很深。
附近的山上,时不时见到白烟从山隙间冒出,那就是所谓“地火”——地底的煤炭在自燃。这也让人忧心的隐患……
让人欣慰的是,旧村林木遍植,大部分塌陷的沟缝也经过了填整。老贺说,这树,都是这十几年来村民们种的。
贺勇胜指着一处塌陷区。 “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李栋 摄
在大柳塔,青山绿水与高质量发展如何兼顾,人们正在寻找答案
开采这片区域的神东煤炭集团,在晋陕蒙有13个矿井。在矿区,他们也在积极进行生态修复。集团环保管理处处长王义坦言,按现有的采矿技术,挖煤造成的塌陷难以避免。好消息是,大柳塔镇正计划投资3亿元,从一个闲置发电站的水库引水,通过管道输送到镇区和各个村落。“那是熔岩水,水质很好。我们要让镇里每个人都喝上优质矿泉水,双沟也包括在内。”镇政府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人们正在努力恢复生态。从记者这里听说双沟村情况的王义,也很牵挂,次日便赶去调研,并给记者发来微信,“正在深入了解沟通,从机制上解决问题”。
大柳塔试验区的愿景,正是兼顾煤炭工业的“第一”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值得期待。“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 李泓冰 摄
1999——2019,双沟巨变;再过20年,新居下还有二层煤可供开采的双沟,会有怎样的未来?在黄河岸边,在大柳塔,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同步,青山绿水与高质量发展如何兼顾,人们正在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