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褚吉亮:一名80后青年的中医梦

2019-11-25 14:25:06    柴俊杰 闫红星

今年10月25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随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鼓舞着每一个中医药工作者,也让37岁的褚吉亮激情满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这次大会明确了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我们应该抓住机会,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褚吉亮,侯马市新田乡卫生院国医馆馆长,一个决心把一生奉献给传承中医药事业的年轻人。

年轻的“国医馆馆长”

在侯马市文明路与程王路之间,有一条偏僻幽深的小巷——新民巷。无论酷暑炎夏,寒冬腊月,小巷内总是人来人往。小巷深处,一座小小的国医馆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患者前来就医。而让这里产生磁铁效应的就是国医馆馆长褚吉亮。

在国医馆诊疗室,挂满墙壁的锦旗分外醒目。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段褚吉亮治病救人的故事。

曲沃县里村镇安定村75岁的郭来胜老人,2012年做过胃癌切除手术。2016年夏天,他的腰部忽然剧烈疼痛,生活不能自理,被一家医院诊断为脊椎神经瘤。专家们推测,不排除是胃癌转移。要治疗,唯有手术。但是,这个肿瘤长在脊椎神经关键部位,手术难度及风险都很大,生命存活率不足50%。老人知情后,心如刀割,无奈地对女儿说:“做了手术,有命没命还两说。别花冤枉钱啦,不做了!”不甘心的女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带着父亲来到侯马市找到褚吉亮。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诊断,褚吉亮决定用中药来为郭来胜调理。从那天起,褚吉亮每隔半个月就到老人家跑一趟,根据老人的病情进展,精心变换药方。如今,老人已经行动自如。他逢人就讲:“做梦也想不到,小褚把我这条老命捡回来了!”

侯马市张村办事处小里村54岁的卫晓云,在2012年得了严重的脉管炎。在省城某大医院医治时,一只脚被截去指头。然而,时隔不久,脉管炎又向上蔓延,小腿开始溃烂。再次到省城大医院医治时,大夫说,没有好办法,只有截肢。直到她的弟弟打听到新田卫生院找见褚吉亮,事情才有了转机。褚吉亮经过诊断,微笑着说:“这种病,从中医角度讲,其实属于寒凝血瘀症,采取温阳散寒、辨证施治,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应该有救!”他每5天诊疗一次,变换一次方剂,并教她自己熬药,清洗伤口。经过半年多中药调理,卫晓云即将被截肢的脉管炎终于痊愈,现在已经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今年63岁的老董,是侯马某医院放射科的老大夫。6年前,他2岁的外孙不幸得了肾炎。孩子先在北京某大医院治疗,后转至石家庄某肾病专科医院,还是不能治愈。经朋友介绍,他返回侯马市找到褚吉亮。孩子只有两岁,每天喝一副中药汤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他们共同商量好喂药的方法。每天从早到晚,给孩子整整喂一天药。半勺半勺,一点一点,就这样坚持下来了。现在孩子已经8岁,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

“侯马有个德行好、医术高的褚大夫!”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这样的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紫金山下、浍河两岸。

用行动诠释中医精神的精髓

在国医馆,感谢褚吉亮的锦旗上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医德好”。

褚吉亮认为,做中医首先要医德好。他最推崇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为重要的经典文献《大医精诚》。这些年,他认真学习古人的著述,坚持古为今用,并给自己确立了一条为医准则:用精诚心为人民行医。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褚吉亮平均每天要接待四五十位病人。最多时竟有上百名病人。从早晨7时左右开始,他办公室就陆续来人排队挂号。所以,他总是8时之前就赶来上班,一直忙到下午一两点,随便吃上一口便餐,下午接着再忙。常常晚上要忙到很晚才能缓口气。不管来多少病人,褚吉亮总是耐心接诊,望、闻、问、切,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他除了在馆里坐诊,还坚持每隔一周下乡一天,走村串户为不便出门的群众上门服务,常常忙到深夜。

“他掏出心来为病人,真是一片诚心啊!”这是患者对褚吉亮的普遍赞誉。多年来,他救治过大量的疑难、危重病人,没有退缩、没有胆怯,用最大的担当精神,找回了患者的生命与健康。

人们慕名前来寻找褚吉亮看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开的药价格便宜,疗效甚好。“贵药贱药,对症治病才算好药。”褚吉亮常说,有一间遮风避雨的屋子,有一张能看病的桌子,能让病人方便抓药,能为病人省钱,足矣。

“中医实现了我的英雄梦。每治愈一位病人,我就多战胜一种病症。”对褚吉亮来说,让每味药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让每一个来看病的病人痊愈而归,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初级的快乐是肉体的快乐,那是饱暖物欲。中级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那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游走天下。高级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那是付出、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褚吉亮把这段话作为警句放在微信里时时提醒自己。

守望初心做好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对中医事业的执着追求让褚吉亮很快名声远扬。2017年12月,褚吉亮被中共侯马市委、市政府命名为 “侯马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018年4月,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今年3月,他又荣幸地入选了 “三晋英才”支持计划2018年度青年优秀人才名册。

褚吉亮说,选择中医,并在这条路上执着坚守,源于家族数代人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

褚吉亮是褚氏中医的第七代传人,祖籍是河南省唐河县。褚氏中医距今已有将近150年历史。早在清朝光绪初年,褚吉亮的天祖爷爷酷爱中医药,凭着一手好医术,远近闻名。后来,传至褚吉亮的曾祖父褚金剑时,已经靠着几代人积累的丰富经验与祖传秘方,在唐河县城开办了一座“南阁药铺”,并不断发扬光大,逐步越过黄河,延展到山西晋南。褚吉亮的父亲褚新鹏就是这样跟随长辈们来到山西行医。新中国成立后,褚新鹏先后在襄汾县曹家庄医院、侯马市中医院工作,现已退休。

中医世家的家庭熏陶,让褚吉亮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成才之路。

褚吉亮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跟着父亲学说中医药的话语。父亲出诊时常把他带在身边,他好奇地观看并模仿父亲为病人诊病治病的情态。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他竟能说出许多中医的药名、病名和治疗方法。褚吉亮从四五岁开始,就在父亲的引导下,能够背诵药性、汤头、诊断、脉象和辨证施治等有关片段。初、高中阶段,他能基本背诵 《黄帝内经》《药性赋》《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渐渐地,他知道了褚氏中医突出的特色:坚持“一病一治”“一人一治”,实施“个体化治疗”。

褚吉亮不仅有家传的深厚底功,还特别重视现代医学传承。无论在大学期间还是在工作单位,褚吉亮都始终不忘研读经典,夯实基础,把《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经典反复研读、记忆,并结合临床,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医德。

褚吉亮认为,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是科学,科学发展无止境,它还有许多神秘的面纱远远没有被揭开,急需年轻一代继往开来,不断挖掘,不断创新。他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和创造出新的疗法只是中医学浩瀚海洋中的一个小角,在中医这条道路上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只有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才能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为人民健康做更大奉献!”

本报记者 柴俊杰 特派记者 闫红星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