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全国“农安县”创建步履坚实

2019-11-27 17:20:00    黄慧

本报记者 黄慧

在2019年质量兴农高峰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代表们分享创建经验。

县域是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沿,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基层抓起。农业农村部从2014年起组织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努力打造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监管体系建设和社会共治等“四个样板区”。

自实施以来,各地积极行动、认真落实,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监管等各环节都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怎样建立覆盖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如何引导广大经营主体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把握市场需求、增加生产效益?近日,在江苏徐州举办的第二届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与农产品经销企业产销对接活动和2019年质量兴农高峰论坛上,来自各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的代表们不仅宣传推介了他们的优质农产品,而且立足各自工作特色,分享交流创建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效,探讨发展的创新思路和举措。

从田头到餐桌 织密农产品监管“一张网”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于落实生产经营主体第一责任,建立“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有积极作用。

早在2016年,农业农村部即在浙江、山东、河北等6省开展试点工作。山东省潍坊市先行先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用一张“合格证”倒逼农产品提质增效。

“我们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和市场销售证‘双证’管理,并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使用情况纳入日常巡查检查内容,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责任网格化模式。”山东省潍坊市副市长马清民分享探索经验,这样既管住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又把住农产品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后的关口,使得潍坊市农产品从“产地准出”到“市场准入”实现了彻底的无缝衔接。

信用监管为潍坊的农产品插上质量安全“金翅膀”。潍坊实行信用评定等级化,开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开展“你送我检,政府买单”服务,根据检测情况确定合格证开具主体信用等级,目前诚信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提到网格化监管,江苏省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薛晔更是有话可说。运用信息化手段,在全国首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是常州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一大亮点。

在这次产销对接活动中,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入选名单,常州是江苏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薛晔表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广、量大、难度高。常州在推进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监管,实行农产品质量全域、全员、全程、全民监管。不仅对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开展重点监管,而且将全市所有上市销售的初级农产品生产者纳入监管名录,并全面建档,实现全市11.6万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全覆盖。

此外,常州还建立包含市、县、镇三级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的监管队伍(1827人),开发上线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平台,运用手机应用程序移动监管,实现了农产品监管的实时化、动态化、图形化、地图化。监管链条从投入品经营、种养环节拓展到收储运、批发市场、加工等“三前”环节。

健全完善的体系队伍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治久安的有效保障,没有稳定的人员队伍和一定的工作保障、职能配置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就不可能落实落地。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对健全完善监管体系队伍有明确要求和考核指标。

重庆市梁平区的做法是打造监管、检测、执法一网贯通,守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梁平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陈泽田说,在执法方面,我们将“一股绳”拧到位。推行公安、食安、农安“三安”联动机制,织密“信息交流、案情会商、联合执法”执法网络,构建部门间横向执法合力。实施千人培训计划,高水平开展执法资格和业务培训,强化一线执法、一线处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预警机制,提高风险监测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升纵向执法效率。

从模式到技术 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促品牌创建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得到推广应用,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之策。

江西省大余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海从生产标准化、监管标准化、形象标准化三方面介绍了大余县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做法。按照“制度上墙,记录入档,技术落地,标准入户”的要求,制定了脐橙、金边瑞香、蔬菜等八个农产品的标准操作规程,建设了3000亩标准绿色农业食品产业园;立足智慧农业,投资打造了大数据信息和智慧农业平台,将全县所有的农资店纳入了信息系统,实现农资购买实名化。将全县400多家农产品企业,合作社纳入农产品追溯系统,实现了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深化品牌价值,牢固树立质量生命线的理念,宁可增加投入,牺牲产量,也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最终还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解决。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将品牌打造、宣传推介、市场营销以及“互联网+”有机结合,才能逐步构建成优质优价的市场引导机制。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户太葡萄之乡”,全区“户县葡萄”种植面积6.6万亩,年产量10万吨。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品牌价值达到7.48亿元。

围绕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近年来,鄠邑区全力打造“户县葡萄”这张闪亮的“紫色名片”。鄠邑区副区长楚昊在推介自家产品时也介绍了品牌创建经验,首先,从高点定位,制定品牌战略规划指导产业发展。其次,延长产业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设立“葡萄酒学院新技术新品种科研推广示范基地”。同时,加大检查监管力度,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组织种植大户成立“鄠邑区葡萄质量联盟”,推进社会共治。最终,带着产品走出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办推介会,连续举办了“九届户县葡萄文化节”,并组建“户县葡萄”物流快递交易服务中心,极大提升了品牌竞争力。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