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吴普特在央视开讲:科技让黄土高原变成“绿水青山”

2019-12-09 15:13:00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居住人口超过1亿人,长期以来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不仅生态环境脆弱,而且导致农作物不易生长,农民辛苦劳作,收成却很少,造成生活水平低下,这成为困扰这一区域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12月7日22: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受邀参与的当期节目在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播出,现场深度解读《科技兴农,如何让黄土高原变成“绿水青山”?》,吴普特校长都说了什么?我们一起看看吧!

1111

看点一:如何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世界性难题?

黄土高原到底应该怎么治理?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以工程措施为主,打坝、修梯田;一种认为应该是以生物措施为主。到底哪一种观点是对的呢?

吴普特谈到,上世纪80年,他的老师朱显谟院士结合50年代黄土高原的综合考察和70年代的治理,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他提出了“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方案,因为黄土高原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方,降水是它主要的水资源,他希望通过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作为解决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科学依据,所以自此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观点:黄土高原的治理必须走综合治理的道路。“米粮下川上塬”,在两沟之间加了一个川道和沟上面的平顶塬作为种粮食的地方。“林果下沟上岔”,在沟道和沟岔去种林果。“草灌上坡下坬”,把草灌放在类似坡地这样的地方,也是一个解决当地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农业生产的综合方略。

1111

1111

在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的支持下,在黄土高原的典型地区,像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建立了11个试验示范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实践。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经过几年的治理,当地老百姓的粮食增产了60%,人均的纯收入在那个时候从不到400块钱增加到600多块钱。更重要的是小流域泥沙的输沙量都减少了50%,这是一个伟大的成果。1993年,朱显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过这个实践再加上朱显谟院士的“28字方略”,科学家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一个小流域经过20年的综合治理可以实现良性循环。这就为我们大规模的治理黄土高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依据。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经过20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践,黄土高原的植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巨大的成就是令人震惊的!也是创造了奇迹的!

看点二:产生一个世界级的大产业,黄土高原靠的是什么?

黄土高原在山大体变绿、黄河水逐渐变凊的同时,如何既保持生态平衡,又能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呢?

吴普特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指出,在生态如此脆弱、如此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当黄土高原变绿以后也可以产生世界级的大产业,靠的是科技!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国专家建议,陕西的秦岭北麓是苹果的适宜生长地。经过多少年的实践,秦岭北麓农民把好多苹果树都挖掉了,为什么?因为实际上它不是苹果的适宜生长区,它是猕猴桃的适宜生长区,这是我们学校科学家研究的结果。那么苹果的适宜生长区在哪儿呢?在黄土高原。

195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培养出了第一个我们国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秦冠苹果品种。近年来培养的一些品种包括:瑞阳、瑞雪、秦脆、秦蜜,还有延安红。正是有这一批科学家的引领才使得黄土高原成为目前全球公认的、面积最大的、产量最高的、世界级的苹果产业。那么这样一个生动的案例可以证明:在生态如此脆弱、如此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当黄土高原变绿以后也可以产生世界级的大产业!

那是不是黄土高原都适合于种苹果呢?他再讲了一个红枣的故事。常言道“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米脂是出美女的地方,在陕北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这个地区的人民也非常聪明。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后,农民自发地不愿意种生态林,他们种枣树。因为生态条件相对恶劣,他们想着不如种经济林,还能收“三核桃两枣”的,总得有收成。刚开始他们种的是那种乔木的枣树,树高是五米到七米,一亩地也就能种三十棵到五十棵。我们学校的科学家们帮助它矮化密植,变成树高两米左右,树冠两米左右,株行距3米×2米。这样的话一亩地就可以种111株的枣树,就这项技术使它的鲜枣的产量从过去的亩产150公斤到200公斤,变成亩产300公斤到400公斤,产量翻了一番。

1111

1111

“农民是很聪明的,他们把沟道里边的水打到山上去,他觉得灌溉也许能使红枣增产。我们的课题组就告诉他我们可以搞滴灌,甚至再加上一些微喷,可以湿润小气候,让它增产。但是农民一看到滴灌技术,他说你那个‘黑管管出水水,还不如后生尿尿呢。尿尿还是连成线的,你这还是一滴滴的,他就怀疑这滴灌能起作用吗?我就让我们那个学生待在那儿,看看农民们灌了几次,结果他那一年灌了两次,我们装了个水表,农民灌了多少立方水?169立方米的水。我们和农民商量,我们能不能给你做滴灌,如果亩产低于1000公斤产量的话,我们就赔偿,这样农民就接受了这项技术。结果我们设计的灌溉制度灌三次,干旱年份,最干旱的年份灌六次,每次是8.8立方米的水。算下来,即便是灌六次水,也才用了五十多立方米的水,减少了用水量。而产量还增加了,增加得很高,鲜枣亩产量达到了1320公斤!这一项技术使得当地的农民在节约水资源的前提下没有降低收入,甚至还增加收入,靠的是什么?靠的还是科技。”吴普特说。

1111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如今黄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山变绿了,黄河水也逐渐变清了。那么,在黄土高原在山大体变绿、黄河水逐渐变凊的同时,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该怎样转化才能惠及农民、造福一方呢?

吴普特谈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叫“政府推动下的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通过在主导产业区建立试验示范站的方式,做给农民看,让农民相信,然后教给农民学,帮着农民干,最终再大面积推广。目前黄土高原的生态指标和经济指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新时代,农业高校如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贡献?吴普特认为培养新型人才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他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开展的大规模西北乡村调查活动,最后表示,学校的目标是扎根西部,服务国家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成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杆、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让黄土高原‘绿水青山永续’‘金山银山永驻’”。

综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方微信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