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10:56:39 韩斌
修葺一新的玉皇楼。孙宗林 摄
山西省洪洞县韩家庄地处汾河西畔,传说舜耕历山、尧王访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古至今,韩家庄以柳编业而闻名远近,被当地人昵称为“簸箕村”。走进韩家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元素扑面而来,琴棋书画,无一不有。
琴音悠悠
在“簸箕村”南部,有一座元代菩萨庙。路过此处,只听一阵悠扬的琴声从庙旁一处老宅门里袅袅而出。循声而去,院里一人拉着小提琴,五位“夕阳红”舞者正和着乐声载歌载舞。在她们脚下,一方地毯直铺到菜畦旁,只见番茄几架、大葱两沟,果红叶绿真热闹。
小提琴手名叫王莲英,原本小学二年级便辍了学。上世纪90年代,王连英乘着改革开放的春潮前往临汾,在文化宫前摆起了饭摊。现如今,她不仅置了房子买了车,又进入老年大学当学生,圆了儿时的音乐梦。
就这样,由王莲英奏琴、五位邻里姐妹合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成了簸箕村里最受期待的节目之一。王连英说,村里正在钻井修路,等到井出水路竣工,她们就要盛装登台,参加庆贺演出。
堂前对弈
天神庙里,二郎殿前,当头炮一响,盘头马便上。村民们放下锄把,拈起棋子,三局两胜,轮番上阵。饭时已过,小棋盘上的拆招拼杀仍在继续。
全村一盘棋,再难不散离。棋盘最初摆在村口玉皇楼洞里。随着古楼重建,棋阵便临时搬迁到了村民张月喜家的福字门庭。待到张家新买了车,门庭又成了车库,棋友们只得搁下战局,另寻良处。
年近古稀的李天兰寻思:老搬家不是常法,得弄个窝。他一个人走进村西头的天神庙,拔草清场,搬砖垒台,想了想,又买了几张小马扎。
根据地有了,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下棋的、看棋的、站在一旁谈天说地的,庙堂前再次人头熙攘起来。棋台也成为大伙儿交流本地“新闻”的最佳场所。
书香满家
村里最古香古色的老宅子,是清代当地秀才韩钟灵的祖居。如今,老宅易地重修,成了村里的图书馆。宅门连着厢房,厢房挂着图书馆铜匾。书册满柜的图书室里,几名读者围着一本《韩家庄村志》,读得津津有味。
《韩家庄村志》是古村头一部村志,精装本重约3斤,记录“簸箕村”的古往今来。家家写进志中,户户都有位置,存志真正实现了“村里事,村人写,村人读”。成书后,村里一户一册,每个村民心中都有了一份沉甸甸的归属感。今年出版了新书,管理员正为读者们细细解说其中的“柳编”一卷。
管理员叫李兴才,40来岁,是村里的高级电工,还是个编顺口溜的能手。自从原创顺口溜《古村贤人多》被收进村志,李兴才也顺势成了村志编辑部的新人。他活用网络,征集散落各处的古件文物。就这样,不怕苦不畏难的李兴才迅速收获了村民的认可与支持。
笔绘年月
在簸箕村北的翼长巷深处,坐落着一处安静馨谧的五孔砖窑院,人称“书院”。
走进窑里,炕上铺着粗布格格单,炕下置一写字台,院子的主人王韩生正执笔写锣鼓老谱。笔架一侧,靠墙放着一支红缨长矛,格外醒目。王韩生年过半百,是土生土长的韩家庄人。他的书法作品在当地分外有名。每到洪洞民俗“三月三走亲”的时节,迎送庆典格外隆重,沿街五颜六色的标语则皆由王韩生负责。
说起红缨长矛,王韩生说:“我祖父王逢祥十八般兵器皆会,只有这一件连套路传了下来。有时候写字困乏了,我就操枪练练,换换脑子。”编过簸箕、握过镢把、习过金枪,出自王韩生之手的书法作品也非同一般,被村民们称为“字儿画”。明明写的是字,何以称画?大伙争着解答了笔者的疑惑:龙飞凤舞,字中带画是也。
古村今貌,韩家庄里的和乐图景正是当下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一处缩影,记录着新时代新农村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