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 11:21:15 赵宇恒
本报记者 赵宇恒
2019年是农产品拍卖快速发展的一年。在2019中国拍卖行业年会“多业态合作发展论坛”上,记者获悉,截至12月中旬,今年全国新成立雅江松茸拍卖中心、会理石榴拍卖中心等7家农产品拍卖中心,与往年相比数量显著增加。随着市场各方的积极探索,“融合、共赢、发展”,成为农产品拍卖行业前进的方向。
农产品拍卖业务增长趋势明显,标准化成行业必答题
论坛上,(商品)交易场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王在伟介绍,截至2018年底,我国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数量已达2461家,其中,农产品的交易品类占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比重为22.6%,居于首位。但在拍卖领域,农产品却略显弱势。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产品拍卖业务在全部拍卖业务中仅占0.56%,不过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随着农产品拍卖业务逐渐被地方政府采纳和采用,农产品拍卖成交额上升较快,2018年农产品拍卖总成交额37.75亿,同比增长36.56%。
对此,北京华迅智慧供应链信息技术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原副秘书长傅铁信认为,虽然农产品拍卖总体量较小,但是增长潜力很大。“基于县域,通过尝试产地集中批发拍卖,是掌握定价权的最佳突破口。”在傅铁信看来,农产品拍卖交易的关键点是专业的服务链、供应链服务中心。产地拍卖中心要注意保护各方利益,尤其是小买方的利益。
当前,国内粮食、肉类、白糖、棉花等储备农产品的拍卖交易已经十分成熟,价值高、有特色的农产品是农产品市场化拍卖的主要方向。“在交易产品的选择方面,县域的范围不大不小,同一个县内的生产环境基本相同,保证了品质的基本稳定,大大提高了统一定价渠道的可能性。”傅铁信表示,以拍卖形式进行交易的农产品还应符合标准化的需求,通过评级体系描述产品特性。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以下简称“花拍中心”)总经理高荣梅同样强调标准化对于农产品拍卖的重要性。“此外,可以进入拍卖领域的农产品还应符合鲜活、持续生产供应的条件,同时要有持续大批量的采购客户的需求。”
“农产品和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标准难以制定。”王在伟认为,与工业品有明确的数据标准相比,农产品,尤其是生鲜产品在标准制定上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初期还是会选择一些易于标准化的农产品进行拍卖交易,一些缺少国家标准的行业也应由相关行业协会制定共同的行业标准。”
优质优价特点突出,拍卖为产业链注入新活力
作为农产品市场化拍卖的先行者,成立于2001年的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如今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专业花卉拍卖市场。“现在前端有2.5万个花卉供应商,后端有3100多个产地批发商,每个批发商的背后都连接着上万个终端市场的消费者。”高荣梅介绍,尽管2019全年交易额大约只有十多亿元,与其他拍卖企业无法相提并论,但作为专业的小众细分市场,花卉拍卖的影响和价值仍然巨大。
“拍卖这一交易模式可以体现出更为公允和市场化的价格,拍卖的竞价机制使得优质优价的特点更加凸显,拍卖形成的价格也会成为电商等其他交易模式的指导价格。”高荣梅说,花拍中心的交易标准除为交易提供参照,促进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的形成外,还支撑了全产业链的运营,对采购、包装、交易、物流等相关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都十分关键。
“拍卖市场强大的覆盖能力帮助小花农树立起了品牌,现在花拍中心供应端的品牌有上百个,都颇有名气。”高荣梅介绍,育种商、拍卖市场、前端供应商三方合作的模式,使得花卉新品种层出不穷,仅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新品种就有170多个,拍卖为花卉产业注入了强大生机。
“中药材拍卖也要向花卉拍卖学习,向前端延伸,最终实现订单农业。”跑合网董事总经理、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理事武文韬认为,农产品拍卖也将助推相关产业和当地市场进行转型升级。
“中药材生产面临着质量标准、诚信体系建设等问题,拍卖恰恰能够形成标准、形成数据、形成价格。”在武文韬看来,对有条件的农产品而言,拍卖具有多重优势。以“互联网+三七拍卖”为例,中药材往往一地产多地销,拍卖可以实现供应商、合作社双方的精准匹配;其次,议价不再局限于小范围的询价,而是多轮多方出价,交易价格更为公允;再次,通过交易中心或拍卖平台制定标准,并在标准实现过程中不断修订,交易标准更加清晰;最后,商品入库时需要进行检测,交易质量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