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 09:14:32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王朝阳
“以前核桃都是粗放式种植,自然生长,谈不上管理,村民们觉得核桃不是小麦苹果,靠核桃根本赚不了钱。自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翟梅枝教授来以后,核桃竟神奇的发展成当地支柱产业。”依托着杨凌科技,商州区的核桃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商州区上河村核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彩凤作为受益者,高兴地合不拢嘴。
十多年来,在西农大翟梅枝教授的精心帮扶和杨凌科技的带动下,商洛核桃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180万亩,年产3万吨,产值5亿元,上升到2017年底的326万亩,年产12.8万吨,产值达到28亿元,核桃成为当地人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而杨凌在商洛所建立的核桃试验站,仅仅是杨凌面向全国18个省区建设的318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之一。
新《批复》鼓舞 杨凌肩挑使命与担当
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打好农业科技推广这张“牌”,这是当前乃至以后较长时间内,杨凌所承担的主要职责和使命之一。作为我国首个“国字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2年的发展历程中,杨凌先后成功探索出“大学、产业链、科特派、农业科技培训、媒体、展会”六种推广模式,正是在这六种推广模式下,杨凌的农业科技之花盛开全国,惠及了更多的农业从业者。
去年10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新批复中明确提出,杨凌要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探索农业科技扶贫新模式。
肩挑新的使命与担当,新批复下发一年来,杨凌示范区积极作为,将落实国务院对杨凌的新《批复》作为当前工作的指引,在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探索农业科技扶贫新模式等领域走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六种”推广模式 打通科技示范“最后一公里”
多年来,杨凌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若干代表性示范推广模式。示范区与两所大学建立示范推广联动机制出合一系列政策支持示范推广工作。
“六种”推广模式,打通了科技示范“最后一公里”,面向全国18个省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18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00余项,年示范推广面积9000多万亩。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面向旱区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累计超过48万人次。为1.4万名职业农民颁发了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培育了一批扎根当地农业生产一线的“土专家”,真正做到教会农民干,做给农民看。
同时,还建立了一批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包括国家(杨凌)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等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了示范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积极作为,完成了陕西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秦巴山区75个国定贫困县、南疆四地州、西藏等地区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全覆盖。组织30名专家分成5个服务团赴省内14个深度贫困县指导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