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 09:29:31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朝阳
她是一名大学教授,四十年来躬耕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她是一名农村妇女工作者,常年深入农村基层,为农村妇女传播农业科技,二十五年不曾倦怠。从上世纪末到如今,赵惠燕在教书育人之际,将一名科教工作者的执着与热情,播撒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一个人,一辈子,收获了两份成就。
感之切 从“知青”“家庭”神悟农村妇女不易
作为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现任的陕西省农村妇女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杨凌巾帼梦之队队长的赵惠燕。二十五年来,致力于为农村妇女提升自信、传播农业技术。12月19日,农业科技报社记者采访赵惠燕时,赵惠燕表示,之所以致力于农村妇女的工作,缘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做知青时的深切感受,另一个原因是基于自己的家庭因素。
1974年,年仅19岁的赵惠燕顺应知青下乡潮流,来到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安村。在这里她总共呆了两年零八个月。七十年代初的安村,贫穷落后,村子满目破败的景象,这让和赵惠燕同来的知青,不堪忍受,几个知青看到这样的场景,纷纷哭了起来,赵惠燕没有哭,她把这里当成了锻炼自己的战场。做知青,最让赵惠燕记忆深刻的是,割麦子、背麦子、挑粪、担水。
两年里,割了三次麦子。第一次学割麦,赵惠燕的十个手指头就磨出了泡,很多村民调侃她,“别人干活手掌磨泡,你倒好,手指头磨出泡来。”赵惠燕并不在意,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割麦。第二次、第三次割麦时,赵惠燕蹲着割麦的神情,全似关中“麦客”,一天收割四亩地,很多割麦熟练的村民也割不完,这让村民对这个城里女娃,更加刮目相看。
无法想象,一个20岁的女孩,背负150斤的麦子上山,是什么样的场景。采访中,赵惠燕爽朗的笑道,“自己本来就个不高,麦子扛不上肩,三个女孩就相互扶上肩”。背负150斤的麦子上山,让很多村民目瞪口呆。“惠燕,不敢这么干,会得病的。”这是队长说最多的一句。其实,赵惠燕不仅扛麦子,她还担粪、担水,各个都在100多斤以上。
正是在那个贫穷的岁月里,赵惠燕加入到农民的日常生产中,她看到了农村妇女的艰辛。亲历知青岁月,也真正体会到了农村妇女的不易。
赵惠燕说,自己坚持为农村妇女工作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家庭。自己共有姊妹兄弟十人,八女两男,家里的重男轻女现象表现的非常严重。前面的几个姐姐原本学习也很优秀。由于父亲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却都没能如愿上大学。70年代文革中,’有问题’的家庭给予“可教子女”名额,去上大学,这个名额的大学只能上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校和专业都被定格,说白了上完大学还是要回农村的。“那时,我可想上大学了,因为家人都没上大学。”赵惠燕说。
1979年大学毕业时,赵惠燕赶上了好机遇,文革结束不久,大学人才比较短缺,赵惠燕通过考试,留校任教。为了进一步充盈自己的学识,留校的前八年,她努力为自己“充电”,数学、化学、植保……,只要自己工作需要的,她都学。
行之艰 竭力传播科技让女村民增自信、懂技术
1999年,赵惠燕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社会性别”培训。“这个培训,解释了妇女参与社会重大活动的人,为何寥寥无几?”赵惠燕说,“学习后,我很受启发。”对于这个问题,赵惠燕有了新的认识。至此,她决心,一方面为农村妇女增强自信心,一方面将农业科技传播给农村妇女。其实,早在这场培训前几年,赵惠燕就被两次问及有关“农村妇女”的问题。第一次,有个美国人问:“你们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使用是很好的环保举措,但是你们减少了多少农村妇女的劳动?”。第二次,有个香港人又问到:“你们的环保项目不错,但是减少了多少农村妇女的劳动?”赵惠燕无从回答,也不知如何回答。这两个发问,让她深思良久。
致力于农村妇女工作,如何从理论过渡到实践,实现转折?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提升农村妇女的自信心和农业科技水平,这是赵惠燕最深思的问题。
1999 年,赵惠燕在省妇联执委会上承诺,每年拿1000元,资助一名贫困女大学生。没想到会议结束后,她被检查出患上乳腺癌,在自身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拿出1000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如今她接续资助,每年2000元。别人开玩笑说:“赵惠燕,你有‘三个厉害’,工作厉害,成绩厉害,得病也厉害!”赵惠燕只是会心一笑。
20年来,赵惠燕带领她的团队,上山下乡,走村串户。为将农业科技传输给农村妇女,奔波在基层一线,她们申请了多个项目,买了四个投影仪,为更多的农村妇女,培训了实用的农业技术。受到实惠的村民无不感激赵惠燕和她的队员。
“起初,一些村民不理解,有时候还给我们找事。”面对此状况,赵惠燕和她的团队成员耐心聆听,不厌其烦的讲述。有好几次,为了培训,将农村妇女们用大巴车拉到城里,在酒店里培训后,特意安排让所有妇女发言,以此增强她们的自信心。让她们在城里住段时间,感受城里人的生活。
“老师架金桥,妇女撑起了腰……”这是咸阳市淳化县大店乡孙家嘴村村民编的一句歌词。就这么短短几句话,在赵惠燕和她的团队听了后,眼泪竟簌簌落下,无疑,这是对她们所坚持工作,最大的认可。一番培训后,孙家嘴村村民李彩萍准备扩大养殖,办一个养殖厂。村民巩燕子畅想着不远的将来, 她们家家是别墅, 处处是花园……。赵惠燕说,培训可以让妇女撑起半边天,让她们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增强信心、学习技术。
现如今,赵惠燕已逾六十四岁,她退而不休,依然潜心三尺讲台与科技下乡。多年来,不懈的努力,更加坚定了她对农村工作的热爱。她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科技服务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巾帼十杰”“陕西好人”“双学双比”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优秀志愿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杨凌“百年三八、杰出妇女”、优秀妇女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巾帼志愿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