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 09:36:19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朝阳
2018年4 月,杨凌示范区因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2018年10月,国务院为杨凌下发新《批复》,要求杨凌按照“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定位,进一步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新《批复》下发一年来,杨凌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将履行国家使命与自身发展相结合,以“创新创业”作为落实国务院新《批复》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那么,杨凌的“双创”工作发展的怎么样?12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杨凌示范区新桥路上的众创田园,优美的外部环境,完备的内部服务及设施,通过一番改造后的众创田园,汇集了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园区不仅辉映着新时代、新气象,还焕发出创新创业的新活力。
据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卓涛介绍,杨凌示范区先后出台了30多项促进双创的政策文件,构建了从创新创业团队初创期、孵化期、加速期到成长期全过程、系统化的政策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大学生培育体系,专门出台了政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大力支持。
出政策——
政策保障为“双创”开辟“新通道”
“来杨凌落户发展的团队可申请20万元到50万元免息贷款作为创业启动金,还可享受种子孵化基金、创业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杨凌示范区成立的陕西仲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铭强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推动杨凌双创工作快速稳步发展,杨凌先后出台了《杨凌示范区鼓励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加快人才集聚十条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等30多项政策措施,从创业主体培育、孵化载体建设、平台资源共享、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全过程、全方位政策体系支持。
如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杨凌推出“创八条”,这些政策的落地,先后在区内两所大学及全国70多所涉农高校广泛宣讲,极大调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目前,全区共有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300多家。其中一半是外来大学生创业团队。毕业于北大光华学院的方瑜在杨凌创办了菲格庄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位博士联合创办了锦华生态。杨职院大学生李松的多肉植物项目又在央视获得300万元创投基金,意向合作企业40多家……
建平台——
平台支撑让“双创”有了“根据地”
“企业要发展,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作为支撑,只有立足了脚跟,才能迈出坚实的步伐,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杨凌鸿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晓峰说。
筑好巢才能引来凤。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杨凌在“双创”载体建设方面,先后建设了创业大厦、众创空间、创业工场、火炬创业园、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小微文创孵化基地、富海工业园加速器等各类农业专业孵化器、加速器30多个,既有公办的,也有民营的,累计孵化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
在平台搭建方面,示范区积极实施区校融合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杨凌科创中心/大学科技园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创业主体先后开放17个技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成立农业生产技术产业联盟20多个,从农业大数据、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成果展示交易等多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平台服务。
优环境——
优化环境为“双创”推进“造氛围”
只有优良的营商环境,才能让企业留得住,驻得稳,发展的更好。
杨凌单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生产企业,在提及杨凌的营商环境时,公司副总经理郭胜利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杨凌的营商环境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杨凌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诚意,不仅为我们新入驻的企业提供了最好的服务,还给了我们很多优惠政策,让公司能顺利的入驻杨凌。”
自国务院新《批复》下发以来,杨凌示范区全面贯彻实施“3631”方略,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打造农科特色“双创”生态系统,努力建设一流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营造全域创新创业创造浓厚氛围。一批具有特色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纷纷入驻杨凌,为杨凌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据了解,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累计引进培育孵化各类科技型企业1200多家,认定创新创业团队828家,转化科技成果3000多项。其中规上企业123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27家,大学生创业企业300多家,建成现代农庄3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