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丰碑永驻 照亮初心

2020-01-10 10:11:17    杨光

aa15caff-f8ef-42d3-8cc1-9c7118dc4afb.jpg

美丽照金 资料照片

新闻回放

2015年2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考察。照金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上世纪30年代初,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英勇开展革命活动,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成立了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习近平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参观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考察了当年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区游击队在山崖上利用天然洞穴修建的薛家寨革命旧址。

(据新华社电)

本报记者 杨光

1月6日,在群山怀抱之中,通体33米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在花岗岩砌成的基座下,武警铜川支队执勤二中队战士王冰笔直地挺立着向纪念碑行注目礼。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向纪念碑敬献花篮时,王冰和战友吕伟就站在纪念碑前。王冰说:“往事历历在目,至今回忆起来仍激动人心。”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纪念碑落成以来,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团体络绎不绝来到纪念碑前,他们在这里庄严宣誓、重温誓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由此成为西北革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绚丽的篇章。

2019年12月25日上午,洋洋洒洒的瑞雪喜降照金,银装素裹的革命老区分外妖娆。陕西保隆亦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姬少平和公司新招聘的10余名员工肃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前。

“2015年2月14日午后,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前往纪念碑祭奠先烈,碰巧遇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照金。在纪念碑前,习近平总书记缓步上前,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敬献了花篮,随后用双手缓缓整理了花篮上的缎带……5年来,我每年都会带着公司的年轻党员前往照金缅怀老一辈革命家。我们要让年轻党员知道走得再远、再辉煌,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姬少平动情地说。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而建。整座纪念碑由碑体和基座两部分构成,通体采用花岗岩建造,以简洁的柱式结构拔地而起,寓意着照金是西北革命的源头和支柱。纪念碑基座四面由四组浮雕构成,展现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建党、建政、建军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军民鱼水情。

回忆起那个庄严的时刻,王冰仍难掩激动的心情:“之前,政委只跟我和战士吕伟说要执行一个重要任务。2015年2月14日,刚过15时,习近平总书记缓步走到纪念碑前。瞬间,我心跳加快,但是,按照纪律,执行任务时,我们必须目不斜视,可我真想好好看看总书记啊!”

“当我们放下花篮转身离开时,我用余光看到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纪念碑,肃然而立,那一幕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王冰回忆说,“那一天是我军旅生涯中最辉煌和骄傲的一天,我永生难忘。”

追寻足迹,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1月6日,新年伊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前,62岁的义务讲解员杜天祥正热情洋溢地带领大家重温这里曾发生的革命故事。来自湖北武汉的40余名大学生在这里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

杜天祥是陈家坡土生土长的农民,其祖父是一名红军。他从小听着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长大。2011年,陈家坡会议旧址展馆建成,杜天祥成为一名管理员。那时展馆没有讲解员,他便将红军革命故事编成顺口溜,讲给游客听。“我要尽我所能,把这段弥足珍贵的革命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杜天祥说。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照金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总书记的声音犹在耳畔,总书记的嘱托正一一落实。5年来,铜川市每年坚持举行研讨会,召集全国党史专家学者深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探讨红色革命精神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5年来,铜川市坚持开展“追忆革命历史 走访革命先辈亲属”活动,已形成数万字的走访笔记。

“截至目前,铜川市已先后编撰论文集2本,收录了62篇研究论文,将记忆、见证、考据、研究、思考等点滴汇聚,形成了研讨大数据,不断扩大红色革命精神的影响力,为党史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照金纪念馆馆长尹天成说。

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

日照锦衣,遍地似金。这句描绘铜川市西北部一处古要塞的诗句,为这里赢得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照金”。80多年前,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时代的照金,正在努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总书记来视察时,我家5口人刚搬进镇上的安置小区满一年。140平方米的单元房里,有暖气、天然气、净水器等,这和以前居住的土坯房相比,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5年来,我负责打扫镇上道路卫生,每月都有1800多元的工资,我有信心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提起生活的变化,68岁的照金村村民陈存宝难掩喜悦之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在照金村村委会和村民入股组建的陕西照金村红色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村民在家门口上着班、拿着分红,呼吸着山野的新鲜空气,大家过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照金镇党委书记李加强说。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中,照金老区人民正铿锵前行。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