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5 17:13:46
王贵满是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他36年扎根基层,常年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成果30多项,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农业技术推广标兵。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建网络、推模式、搭平台,打造了梨树县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农技推广基地网络
为了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他们总结多年试验示范园区建设、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的经验,2009年王贵满提出并构建了全国首创的示范基地网络-村级服务站点-科技示范户“三位一体”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即“2123”工程。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农业高校为载体共建国家级科研、科普基地,引进落实国家重点科研攻关课题项目30余项,在全县建立了由2个国家级科研基地、10个专业性试验示范基地、20个乡级综合试验示范基地、300个覆盖全县的村级示范推广基地,形成引领全县、各有侧重、层次鲜明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开展校地合作,研究推广“梨树模式”
源于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理念,2007年以来,他们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相关农机生产企业,在分析总结国外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研发、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2016年3月2日,《农民日报》以“ 非‘镰刀弯’地区玉米怎么种——‘梨树模式’值得借鉴”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对这项新的玉米种植方式给予充分肯定,“梨树模式”因此得名。目前,组建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在东北四省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61个,总示范面积达22万亩,成为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新亮点。由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编制的《玉米秸秆条带覆盖免耕生产技术规程》被确定为吉林省地方标准。
实践证明,推广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保护黑土地,收到的效果也是多方面的。秸秆还田实施5年的耕地,表层0-2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近20%;在保护性耕作田块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是常规垄作的6倍;增加土壤含水量每年相当于多降水50mm左右,有利于抗春旱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抗伏旱防止秋吊;通过秸秆覆盖,抑制“沙尘暴”、减少雾霾;公顷降低生产成本1000元以上,单产提高10%左右。“梨树模式”在我县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
三、倡导创办论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为了进一步提高黑土地保护的社会广泛认知和共识,扩大影响力,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2015年在王贵满的倡议并推动下,他们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化、多领域、多层次交流平台“梨树黑土地论坛”,每年出版一部集结本次年会交流研讨成果的《专家观点》,每年举办一次由农民种田骨干参加的实践篇会议,助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石元春院士、武维华院士等12位院士、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到会并作专题报告。梨树黑土地论坛初步形成了专家学者交流互动的平台、科技成果展示辐射的平台、人才培育技术培训的平台。2019年7月胡春华副总理到梨树考察调研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并在吉林省主持召开了东北黑土地保护高端论坛。我们通过建立微信群,开设网上科技大讲堂,每月逢“10”一讲。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科研单位的专家,针对品种、肥料、栽培、农机、气象及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讲解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