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一起奔小康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0-02-21 11:34:28   

20200221094935410

创新扶贫模式 脱贫步入快车道

苏陕扶贫协作项目石泉县哈德宝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玩具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地。资料照片 袁景智摄

1月15日,尽管春节临近,但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的安康欧立科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仍在生产线上忙碌不停。如今,大家都想年前再多挣一笔,过个幸福年。

“没有工作,政府为我介绍。没有技术,政府给我培训,不仅不收钱,还有补贴。如今,我已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既能挣钱,又能顾家。”陈代娇说。

陈代娇家过去住在社区旁的山上,全家6口人,父母体弱多病,丈夫外出打工,为了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她是有想法没办法。2014年,陈代娇家被认定为贫困户。2018年初,陈代娇家从山上搬进了社区。 同年3月,经过培训的她,成为安康欧立科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名员工。由于是计件工资,陈代娇为了多挣钱,每天工作9个小时,每月能挣2000多元。

新社区工厂不仅让走不出去的贫困群众有了事干,有了钱赚,还守住了家,管住了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了确保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各地相继创新出台了许多扶贫模式,不仅有力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而且有效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新社区工厂扶贫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陈代娇所在公司的总经理李建军也是松坝社区人。早在2000年初,李建军就到广东省东莞市一家台资电子厂打工,从一名普工、组长,再到生产主管,不仅掌握了相关技术,还积累了一定人脉资源。

“是政府的招商优惠政策和‘保姆式’服务吸引了我回家乡创业。”李建军说,为了鼓励像他一样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镇、村干部主动为他提供免除3年房租的厂房;水、电费还全额补贴3年。只要企业有困难,一个电话,区就业局工作人员就上门服务。2017年2月,安康欧立科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共招工32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14人。

新社区工厂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汉滨区落地生根,在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来自浙江省的客商顾芝红,因看好该县的人力资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自2019年5月以来,不到半年时间,她开办的新社区工厂——平利源添服饰有限公司由1家发展到4家。

近年来,陕西为了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实现脱贫致富,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等资金进行有机“捆绑”,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返乡创业人员创办新社区工厂,通过提供免费场地支持、用工补贴、贷款支持、以工代训补贴等,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探索出了一条陕西特色的新社区工厂扶贫模式。

目前,全省共建设新社区工厂1073家,累计帮助贫困劳动力1.31万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脱贫,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创新扶贫模式,要因地制宜。在关中的宝鸡市扶风县,该县立足当地实际,探索创新了扶风特色的新社区工厂(“村镇工厂”)扶贫模式。他们鼓励当地农村能人租用当地闲置房屋,创办“作坊式”小型工厂,实现了“闲房变厂房、农民变工人、无业变就业”。全县目前累计发展培育“村镇工厂”55家,覆盖8个镇(街道),吸纳就业182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23人。

创新扶贫模式,不仅在就业扶贫方面。作为我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摘帽的商洛市镇安县,近年来创新探索“户分三类”精准帮扶模式:对有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长短结合的产业帮扶;对弱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多元化就业帮扶;对无劳动能力户,重点落实兜底政策。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2.5万户7.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9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89%。

扶贫更要扶志。在陕北,延安市延川县近年来创新推出“七项行动”培育脱贫内生动力的扶贫模式,通过实施“四好教育、评优树模、爱心公益、移风易俗”等专题教育活动,有效消除一些群众中存在的“习惯穷”“争当穷”“等、靠、要”等不良倾向,有力确保了该县高质量脱贫摘帽。

创新扶贫模式,成为我省脱贫攻坚的“加速器”。近年来,我省各地深入贯彻精准方略,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全省贫困人口从2016年229.88万人减少到2019年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02%下降到0.75%,27个县实现摘帽,剩余29个贫困县均达到退出标准。(记者 程伟)

从“户户包地”到“人人持股”

20200221095021236

在铜川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现代智能玻璃温室草莓栽培基地,采摘员正在对草莓进行分级包装。 资料照片 肖晓良摄

在淳化县城关街道办丁户塬村的230户村民家里,都有一本“红证书”,即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证。丁户塬村村民心里乐开了花:这可不是压箱底的证书,它是可以抵押贷款的活资产,也是参与入股分红的新凭证。从拿上“红本本”开始,农民变“股东”了!身份的转变,源自淳化县着力推进的“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的“三变”改革。

今年1月16日,丁户塬村分红8.54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3万元,股民分红5.54万元,实现了从 “户户包地”到 “人人持股”的转变,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丁户塬村村民姚道忠欣喜地对记者说:“今年我分红收入68元,真是没想到,当了大半辈子农民,我的身份从农民变成了股东。”

5年来,我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不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优化农村生产关系,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率达到97.7%。关中平原、陕北高原、陕南山区……一场前所未有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我省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村集体资产,过去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管不住,现在则是既当家,又分红。

如今,我省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我省加快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排查整改问题6723件,全省承包地确权登记率达到97.7%。推进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覆盖,承包地流转率增长到27.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启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清产核资基本完成;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管理办法》,1.4万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赋码登记;落实中央和省上财政注资政策,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3767个村的220余万群众获得分红。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组对我省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短短5年时间,丁户塬村苹果产业、花椒产业初见成效,3个养殖小区,带动全村养殖奶山羊存栏800多只、肉牛存栏40多头。水、路、电基础设施全面改善,39户易地移民喜迁新社区,12户危房户有了安全住房,已经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丁户塬村第一书记耿乃立告诉记者。

而在合阳县路井镇新民社区,村上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合阳县博鑫果蔬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发展红提葡萄1800亩、阳光玫瑰葡萄100亩、鲜桃500亩,搭建设施冷棚300亩,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新民社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年前不足5000元到如今突破1.5万元。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带来了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我省推行“户办场、场入社”经营新模式,集中培育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近5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5378人,认定87609人,成立全国首家省级职业农民协会,新增农民合作社2.6万家,总数达到6.1万家。农村村庄变美,资源变活,农民变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好政策,给我们带来了‘真金白银’,增加了收入。” 姚道忠说。(记者 齐卉)

擦亮陕果品牌 做强甜蜜事业

20200221095103311

 

苹果喜获丰收。资料照片 赵晨摄

2月12日,在位于榆林市横山区赵石畔镇赵石畔村的芦河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逾八旬的董事长张炳贵,正四处打电话联系向武汉疫区医院捐赠榆林优质沙地苹果。

“多年前我就想将昔日的荒山沙地变成一座座花果山。经过这5年的拼搏努力,我的苹果梦已初步实现,一个现代化果园的愿景已呈现在人们眼前。但这只是我的一个初步梦想。”张炳贵说,“榆林丘陵沟壑区在海拔、土壤、日照、气温、降水、空气质量等多个方面,具有发展优质沙地苹果的条件,沙地苹果绝对是一个优势产业。但沙地苹果在这里才刚刚起步,需要一批人示范带头,带领更多人投身进来。我一定要给大家带个好头!”像张炳贵这样的陕西果业追梦人还有很多。

张炳贵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注册商标证书。证书上显示,芦河沙地苹果于2018年6月14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登记,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注册的沙地苹果商标。

据了解,生长在榆林沙漠地带的芦河果业300亩苹果,去年全部挂果,所产苹果酸甜爽口、色泽艳丽、果皮肥厚,具有平原及高原苹果所不具备的极耐贮藏的优点。

近年来,陕西果业快速发展,让人惊羡不已。仅陕西苹果产业就拉动全省200万户农户近1000万农业人口增收,苹果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世界的七分之一,苹果汁和猕猴桃产量均占世界三分之一,陕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果业大省。

自然禀赋让陕西果品特别“甜”。以陕北和渭北地区为代表的陕西苹果产地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世界唯一符合最佳苹果优生区7个气象指标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集中连片种植苹果的区域。陕西苹果被外交部选为国礼,先后赠送上百位外国元首和国际政要。国家级苹果、猕猴桃批发交易市场先后落户洛川和眉县,为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支撑。全产业链的提升,放大了价值链。

陕西在果业产业化和全产业链的路上走得铿锵有力。陕西果业的产业化程度如何?向来成为世界果业贸易走向的一个“风向标”和“晴雨表”。陕西也不负众望,目前全省共有浓缩苹果汁企业19家、浓缩苹果汁加工厂41个,加工能力每小时2197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浓缩苹果汁加工中心,并形成了以苹果浓缩汁加工为主,果醋、蜜饯、罐头、脆片加工为辅的格局。在全国四大浓缩果汁企业中,陕西就有两家。可口可乐、雀巢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一直使用陕西浓缩果汁。

陕西在全国创造性推行“南品北上 北品南下”营销合作战略,打通南北方农产品流通“大血管”,畅通南北方农产品产销“大循环”,让南北方农产品融入“大流通”。同时,陕西充分利用与东南亚气候差异明显、水果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的优势,大举进军东盟,使东盟成为陕果出口的主阵地。

通过积极打造“陕果”区域共用品牌,陕西果业竞争力日益加强。陕西以“开店、办网、联园”为路径,建成陕果品牌店500多家,推动陕果贸易线上线下结合。陕西举办首届世界苹果大会、首届世界猕猴桃大会、国际果汁大会和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建立世界苹果中心和国家苹果大数据中心平台,陕西果业将在世界果业发展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5年来,陕西水果出口全球80多个国家,出口批次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一程山水,一程收获。陕西果业的最美风景,仍然在路上!(记者 卢新智)

20200221095222699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