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8 16:04:00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位于中法生态园和洛带古镇核心区域,幅员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3089亩,辖14个村民小组、1069户、3758人。全村种植葡萄3000亩,有机葡萄200亩。近年来,宝胜村始终坚持聚焦产业发展,描绘出了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被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评为新时代·中国最美乡村。
坚持“红色”引领,努力画出乡村振兴同心圆
一是让党旗“飘起来”。将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下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党支部,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党支部为基础、帮扶单位和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乡村振兴格局。
二是让组织“活起来”。设立政策宣讲党小组、生产技术党小组、文化惠民党小组等功能型、兴趣型党小组,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延伸至乡村振兴各个环节。
三是让人才“聚起来”。大力开展“五堂教育”,实施人才“双向培养”,培育致富能人、职业经理人20余人,培养年轻优秀后备干部7人,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培训300余人次,有效激发细胞活力,逐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发展优势。
深植“绿色”基因,努力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是品牌化运作。注册商标“狐狸笑”,引进夏黑、美人指、阳光玫瑰等10余个名优特新品种,努力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标准化生产。建成200亩标准化规范化避雨栽培葡萄基地,建好果蔬质量检测站,推广使用有机肥、诱虫板、太阳能杀虫灯、防虫网等绿色生产防控技术,成功取得1500亩葡萄“无公害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和200亩有机认证。
三是多元化融合。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都市休闲产业农业,依托葡萄基地建设生态绿道、观景瞭望台等10余个功能配套设施,试点打造两家葡萄文化主题民宿,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该村201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评为国家级“绿色村庄”。
筑牢“金色”保障,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好“钱”景
一是创新农村信贷模式。推行“金融+”模式,通过与成都农商银行、稠州银行实施金融惠农创新,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村民提供惠农理财产品,成功授信2000万元,发放支农贷款80万元。
二是创新智能终端服务模式。建好智慧党建平台,加强与益农社、中国邮政、银联商务公司合作,引入智能终端设备,成功将金融、科技等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
三是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开展“万株葡萄树·千人来认养”活动和葡萄采摘节,组织动员80余家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葡萄认养,年均认养金额近40万元,基地群众户均每年增收超过3万元。
借力“黑色”科技,努力开启乡村振兴加速度
一是聚焦 “线上+线下”促营销。投入资金120万元高标准建好市级示范电商平台,按照“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运营模式,采取“整合资源、三方合作、平台租赁、共建共享”方式,成功实现入驻商家62个,上架商品345种,其中洛带本地产品168种,实现年均交易额达400万元。
二是聚焦“专家+院校”抓培育。以“五堂教育”为依托,多次邀请川农大、中国葡萄病虫害防治网、区农业局专家,重点开展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主题的农技培训服务,打通职业农民培育“最后一公里”。
三是聚焦“专业+融合”求发展。依托中国邮政,建立“邮乐购”新营销平台,打造新零售样板。与中通集团开展合作洽谈,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强化村级信息员选聘培训,巩固提升电商平台运营能力。
回归“原色”乡村,永葆乡村振兴最本色
一是脱贫攻坚与乡村转型双轮驱动。推行“一卡两书三清单”“三问四讲五服务”等扶贫举措,将贫困户纳入产业化脱贫链,提供从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到销售渠道、入园就业等全程服务,通过土地流转、股份量化、农庄共享等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扶贫共同体,完成整村和相对贫困户15户41人全面脱贫。
二是特色打造与重大项目融合发展。邀请四川旅游学院、省市社科联课题组开展乡村振兴课题调研,完成《宝胜村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乡村旅游路径研究》等专项调研报告;加快推进华侨城“宝地胜景”客家新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配合完成规划设计和合作模式设定。
三是物质文化和精神家园共建共融。实施亲民化改造,建成500㎡集兴趣阁、图书馆、兴才苑、服务驿于一体的综合性便民服务场地10个,打造15分钟生活圈。实施院落“微治理”,开展“最美家庭”“美丽庭院”评选活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举办全区首届客家乡村家风节。配合中央电视台成功拍摄《记住乡愁》专题片。 (洛带镇宝胜村党委书记 何旭)
编辑: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