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村民回迁后 小区咋治理——来自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南广阳城村的调查

2020-03-12 15:26:16   

村民回迁后 小区咋治理

南广阳城村外景。 资料图

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的南广阳城村,原本是京西南城郊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村子。2009年,因地铁房山线的修建,需整村拆迁,南广阳城村被推进城市化的洪流。2016年9月村民回迁,南广阳城村又成了地铁广阳城站旁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区。

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区,回迁3年,却没发生一起12345热线投诉,小区里秩序井然,地上无痰渍、车库像展厅、楼道像客厅,村民间其乐融融,不仅一改人们对回迁小区“脏乱差”的刻板印象,甚至解决了很多城市社区治理的难题。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入小区,搬上楼房。如何实现村民变居民的平稳过渡?看看这个只有3栋楼、585名村民、418户租户的小区,是如何做到的。

你想要个什么样的村庄

——党建引领,发动群众制定新居“契约”

回迁小区什么样?

吴永港可是有深切的体会。作为南广阳城村的一分子,村子拆迁的6年间,他在外面租房住过3个回迁小区。前两个还好,最严重的一个“简直是脏乱差的代表”,小区绿植拔掉改种葱,两栋楼之间搭棚子,通道、步行道被占,还要随时小心“蹦”出来的宠物们……

吴永港的遭遇不是个例。“在很多人印象中,回迁楼就是‘脏乱差’,其实很多商业小区管理得也不好。”2014年,开始准备回迁之初,南广阳城村党支部书记石印起就意识到,“我们能不能避免戴上回迁小区脏乱差的帽子?回迁后,我们怎么管理自己的小区?”

为了这,村“两委”可没少去周围管理好的小区“取经”。

“但小区要想管得好,光靠村‘两委’外出学习,回来定制度要求村民执行,那就成简单的制度上墙了,这样肯定不行,强扭的瓜不甜嘛!”石印起说,其实村民们在外面漂了6年多,或多或少都会对所在小区的管理有所不满,大家肯定都向往好的生活,必须唤醒老百姓向往好环境的内心驱动力。

答案需要全体村民来找。村里随即开展一场“大家希望新家园管成什么样”的大讨论,村“两委”班子请党员和村民代表们征集所有村民的意见。

“拆迁过渡期,九成村民是在附近租房,大家散住在39处,最远的住到了通州。”村支委吴永洪说,但接到任务,党员和村民代表们很快行动起来。“有几家住得近,两三里地,我骑上自行车就去了。”王翠平记得,她负责联系的一户人家住到了16公里外的阎村镇开古庄村,她坐着公交去了,往返两个小时。

“不能在小区里种菜”“不要养宠物”“得把小区的治安管好”“不要乱堆乱放”“车不要乱停乱放”……一条条意见由党员和村民代表们传达,汇集到村“两委”班子那里,他们将这些意见梳理归类后,反馈给村民,再次征求意见。

“充分讨论、反复征求村民意见,并不是因为这些制度太不成熟,而是想碰撞出火花,形成一种契约,并通过反复征询来强化他们的印象,让这些契约真正走进村民的心里。”石印起说。

从2014年3月到2016年7月,由村党支部牵头,经过“先党内后党外、先代表后群众”“三上三下”的研究讨论,不断地斟酌和修改,历时两年最终形成了小区管理办法。办法以南广阳城村党支部、村委会《致村民的一封信》的形式发布,共8章25条,涉及治安管理、环境保护、出租管理等多项规定,43名党员和村民代表举手表决后通过,由全村18岁以上村民在回迁时逐一签字同意后生效。

43个手印,117份约定,585颗心。他们约定,要创造一个“整洁、和谐、有序的居住环境”,用自己议定的契约治理自己共同的家园。

一人、一户、一族

——专项整治,发挥党员代表带头作用

知易行难。虽然大家都在《致村民的一封信》上“签字画押”,但真执行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村民搬进楼房,最难转换的是思想。”石印起觉得,农民普遍有一种“领地思维”,也可以说有种“会过日子劲儿”,尽可能地利用周围的空间,所以很多小区会有毁绿种菜、种葱,在楼道、电表箱存放鞋架、纸壳、咸菜缸等现象。

但住楼房跟以前不同了,出了楼门口都是公共空间,搬上楼了,思想也要上去。于是回迁后,村“两委”由易到难,先清理楼道,再清电表箱、水表箱,再清理吐痰、自行车摆放等,针对一个个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整治。

“其实要整治的问题很多,但不敢‘眉毛胡子一把抓’,怕逼得太紧,反而让大家有逆反情绪。”吴永洪介绍,每一次集中整治开始时,村民会在群里看到通知,村民代表及时传达。“7天时间是告知、提醒、教育,这以后还有不遵守约定的,就有处罚。”

“其实大家刚开始都在观望,看签的契约到底管不管用。如果一开始管不住,肯定会形成破窗效应。”石印起说,按照“有约必守、违约必罚”的契约精神,村里有明确的处罚标准,比如楼道吸烟、吐痰等情况罚100元,并将村民履约情况与福利挂钩。此外,还会有“面子上”的惩罚,比如在单元楼门或微信群里曝光“某号楼某单元某户违反某项规定”等,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曝光一次可就不好意思再犯了。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执行好这些制度,要有好的带头人。在守约践约的过程中,南广阳城村要求凡是要村民做到的,村“两委”和党员代表必须先行做到,全村33名党员签订《一人一户一族承诺书》,按照“一人、一户、一族”的模式,先管好自己,再管好自己一家人,再管好自己一族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回迁之前,吴永港养了一只泰迪犬,但按照小区禁养宠物的契约,他只能把宠物送给别人。“当时真是舍不得!但书记、支委轮番来给我做工作,我也明白,作为党员不能拖后腿啊,只能带头执行。”3年过去了,回忆起当时送狗的场景,这个快50岁的北京大汉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几轮专项整治下来,大半年后,小区治理就上了轨道。“这份管理办法是村民们自己制定出来的,所以,执行过程中的阻力比较小。”不过石印起明白,“思想转变是个大课题,革除旧俗、小农意识和领地意识,需要不断用制度进行约束,让他主动愿意改变。”

随后三年时间里,南广阳城村先后针对小区管理遇到的新问题,陆续形成了垃圾处理、楼道管理、停车、物业费收缴等方面的具体办法,《车位管理的决议》《村民违反房屋出租规定的惩罚办法》等12项管理办法,形成人人遵守、人人践行的一系列新契约,由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以后付诸实施,共同营造南广阳城村人的美好家园。

一竿子插到底

——精细服务,村班子当好“物业保姆”

物业管理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遭遇的矛盾纠纷大多是小问题,但日积月累、反复发作,会让居民生活幸福感大打折扣。

“由于物业管理和服务存在种种问题,一方服务不到位,一方不交物业费,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很容易扯皮。”吴永洪说,在其他回迁小区,一般村“两委”都是协助或者管理物业团队,但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回迁之前,村“两委”就决定不聘请第三方物业,直接把物业工作抓起来。

把党建融入物业的好处显而易见。“村‘两委’班子平移到物业,相当于把全村最强的管理团队移过去了,这是我们对物业工作的重视。”石印起说,“我们一套人马、两套牌子,做到了物业管理一竿子插到底,中间不存在扯皮内耗,不仅减少物业公司的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能直接解决物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服务村民百分百不打折。”

物业团队的核心力量由村“两委”班子4人组成,全天候为居民提供物业服务,随叫随到。村里还安排1名党员和2名村民代表联系一个单元楼门20户,负责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有了问题单元门先解决,解决不了物业解决,实现了“自家人管理自家社区”“小事不出楼门、大事不出小区”的目标。

然而,这个决定当初做得并不容易,村班子内部也是“斗争”了很长一段时间。

“物业本身就容易引起纠纷,并且村班子都没有管理物业的经验,管好了是应该的,因为村‘两委’本身就应该服务村民。但管不好,很可能前功尽弃,不仅先前的威信丧失了,甚至影响村‘两委’班子换届。受累不讨好,为什么还要做物业?”石印起回忆起当时争论的焦点还记忆犹新。

正犹豫不决的时候,恰逢北京开展主题教育,落实敢负责、敢作为、敢争先的“三敢精神”。最终,村“两委”克服了畏难情绪,接管物业,并再次着手准备《致村民的一封信》。

“小区物业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村民需在年初缴纳一年的物业费,若本年度自住的是村民,当年年底将已上缴的物业费作为福利全额返还。而对于出租获利的房屋,物业管理费则只收不退。”吴永洪介绍,这样不仅让大家增强“服务有偿”的意识,也是方便对小区的管理。

“这样也就不存在由于村民不交物业费,导致物业不服务的问题,只能是我们责任心不到所以服务不到。”石印起说,村“两委”班子都是兼职做物业,服务事项多了,但不多拿一分钱工资,物业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就是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为村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给我的第二故乡南广阳城村点赞,他们发挥党员和村民的智慧,把一个社会上的老大难问题——物业管理,搞得井井有条,小区干净、整齐,村民满意称赞。”在“党建房山”微信公众号里,署名为“冯景兰”的网友如此留言。本报记者 杨瑞雪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