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在杨凌,现代农业就是这么“酷”“ 炫”“ 拽”

2020-03-23 09:09:35   

“小”而“精”的农业  很“酷”

“直播间的亲们看过来,不要眨眼哦,其实火龙果嫁接很简单,只需要一把小刀、一卷胶带......”3月18日,在杨凌壹分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火龙果大棚里,负责人王勤鹏一边对着镜头,一边讲着火龙果嫁接要点。

像这样的网络直播,王勤鹏每天都会做两个小时。一场直播下来,至少引来四五十个订单,平均一天网上成交额3000元以上。虽然今年受到了疫情影响,但他的销售额却比去年同期要好。如今,网络直播成了他的最主要的销售渠道,除了火龙果鲜果和种苗,它的衍生品——火龙果枝条嫁接的蟹爪兰也很受“粉丝”青睐。

“我一直觉得未来的农业一定是小而精的。现在我的基地有六个大棚,种了桂红龙、甜宝、以色列黄龙等8个优质火龙果品种,其中一个大棚用来育种和火龙果衍生嫁接的蟹爪兰,其余全部采用双层架模式种植火龙果。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效益很好。”王勤鹏笑着说。

说起网络直播,王勤鹏坦言,自己也是今年1月才开始学习的,现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粉丝加起来也有5万多,虽然粉丝不多,但90%都是“精准粉”,成交率还可以。说话间,王勤鹏指着正在装车的火龙果苗说:“这个订单就是昨天直播的时候,铜川的订单,一共4000株。下午还有一个山西平遥的‘粉丝’,要来基地考察。”

不仅仅只有王勤鹏“直播卖货”,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王艳,更是通过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把火龙果苗卖到了西班牙。如今,在杨凌,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已成为新时尚。

科技背书的农产品  很“炫”

在杨凌,猕猴桃可以论个卖,单枚猕猴桃最高卖到25元,一斤猕猴桃60元以上,还不愁销路!

这样的猕猴桃就出自占地500亩的“百恒奇异果庄园”。这里的猕猴桃,整个生长过程,不用一粒化肥,不打一滴农药。百恒有机猕猴桃,先后获得了中国GB/T9630、欧盟EOS、美国NOP、日本JAS四大有机认证,果品天然、健康,质量评比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第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王小铁就是这片猕猴桃庄园的主人,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打造真正安全的农产品品牌,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安全健康、品质优良的有机农产品。

“我们绝不从外部收购一颗猕猴桃!每一颗百恒有机猕猴桃均来自百恒有机猕猴桃种植园,每一颗百恒有机猕猴桃均有自己独有的身份代码,自产自销,品质绝对保证!” 王小铁说。2019年11月,7万余斤未受任何人工化学物质侵染,原汁原味、天然健康的百恒有机猕猴桃结束采收,完美入库,正式上市了。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优质的百恒有机猕猴桃仍不愁销路。截至目前,已销售猕猴桃鲜果5万余斤,销售收入200余万元。

农民也能上大学 很“拽”

“三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特邀嘉宾”“陕西省劳动模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他就是杨凌的一位“高级”职业农民,他的名字叫王中来。

王中来本是杨陵区揉谷镇陵湾村农民,2010务工多年返乡的他,成立了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他的 “农业创业之旅”。十年间,合作社从最初的5户社员发展到了152户,30亩地变成了800多亩。他引进的西甜瓜系列优良品种100余个,推广面积3万余亩,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2016年,王中来与杨凌其他四家合作社联手,组建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他们携手发展,喊出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响亮口号。

王中来不仅仅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2019年12月,他还被聘请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大学生德育导师”。从职业农民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学生,再到德育导师,王中来在不断前行。王中来告诉记者,两年的学习之路,他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很多先进的理念,更加坚信科技的无穷力量。除了在北京求学,近年来,他还多次作为“团长”,带领杨凌的职业农民去国外考察学习,交流经验。

“一个人有技术,自己有前途;一群人有技术,公司有前途;一代人有技术,国家就充满希望。”王中来告诉记者。2019年,他引种了台湾的黄心火龙果,试种成功后再向更多的农户推广,帮助更多的农户实现产业增收的梦想。

农民上大学,在杨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十三五”期间,每年都有4万余名来自省内外的基层干部、技术推广人员和职业农民来杨凌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杨凌早已成为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截至目前,16000余名职业农民通过在杨凌示范区举办的各类培训,获得杨凌农民技术职称证书,仅2019年,就有1175人次获得杨凌农民技术职称证书。

在杨凌,农民是最“潮”的。在杨凌,农业是最“酷炫”的。

杨凌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承载着引领国家干旱半干旱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近年来,杨凌始终牢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旱区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经验、新模式,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项,科技示范推广让数以亿计的农民从中受益,也为助力全省、全国脱贫攻坚战贡献“杨凌力量”。

记者:万英俊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