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09:24:06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溶江丰盛水果蔬菜销售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民工就近务工。 唐高云 摄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的春天有了一丝停滞和阴霾。各个城市纷纷按下“暂停键”,道路受阻,运输不畅,假期一再延长,原本过完新年就计划早早返回工作岗位的农民工也只能留在家中。不返工就意味着没有收入,而这些收入关乎父母的养老、子女的教育、一家的生计。
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9亿人,其中1.7亿人外出务工,包括7500万人的跨省务工。为了切实帮助返乡留乡农民工的就业增收,近日,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按照国务院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要求,制定印发了《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在推动农民工有序返城返岗就业的同时,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根据《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实化政策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及时解决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中的实际困难,努力实现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目标。而合作社作为农村重要的经营主体,在吸纳农民工就业方面也是很好的一条出路,在特殊时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统一部署 精准对接
“自2月以来,六合区实施了一系列‘防疫+助农’的举措,鼓励引导农民工进入合作社,在家门口务工,切实解决农民工就地就业问题。”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农村局苏平介绍,六合区成立了十个综合指导组,下沉到全区九个街镇,会同街镇农业部门走访每一个合作社。“第一时间了解、核实全区366家疫情期间正常运营合作社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复工复产的困难,鼓励引导合作社就地解决农民工的务工难题。”
恢复生产、扩大销售,才能吸纳更多就业。通过电话短信、实地走访等方式,南京市六合区开展点对点宣传落实支持复工复产、支持产地冷链物流、加强产销对接、减轻税费负担等疫情防控期间保证“菜篮子”产品供应的十条支持政策,帮助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渡过难关。
“疫情期间,全区有20个合作社、家庭农场申报冷藏保鲜库及冷链运输车项目,总投资778万元,可享受财政补助389万元;新增贷款需求2000多万元,贷款贴息资金近500万元,切实解决了经营主体仓储运输和资金融通的难题。”苏平说,针对部分合作社,特别是一些蔬菜种植合作社发生的蔬菜滞销现象,六合区迅速成立了生产保障组,主动对接市内各大单位,协调解决销售难题。
在山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加快发展。“为帮助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防疫和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我们及时安排各级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包保精准服务,公开服务电话,落实包保人员,畅通解困渠道。”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介绍,技术人员第一时间调度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生产保供情况,对15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3.9万亩蔬菜分种类统计,及时了解各合作社的产能和人员需求,从而更好地帮助销售,吸纳农民工就业。
人岗匹配 合作共赢
因为疫情,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乡村,这是乡村劳动力的天然契机。农民工需要就业,合作社需要工人,两者一拍即合,合作共赢。
“正月初十我就来到丰盛水果蔬菜销售专业合作社上班,帮忙统计、包装水果,每天工资100元,加班有加班费,还可以照顾家里的事。因为疫情没能出去打工,在合作社两个月收入6000多元。”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半圩村村民黄美娟十分高兴地说。
“溶江镇有7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个家庭农场,维持正常运营需要大量人手。截至目前,这些合作社共吸纳了1560位农民工就业,每人每月的工资有2000—3000元。”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政府工作人员唐高云介绍,仅丰盛水果蔬菜销售专业合作社,收果、洗果、选果、包装、运输等环节就需要至少40人。
“细、长、白、嫩、脆、香”的水芹一直是南京人春季餐桌上的美食,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集镇大圣街道的大圣水芹专业合作社有着3100亩的水芹种植面积。疫情期间正是水芹收获销售旺季,合作社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全力保障复工复产,大量吸收未返城农民就业。“2月和3月,合作社共计用工1680工日,其中原外出务工人员570工日,占34%,合作社共支付30多万元工资。”合作社负责人贡述春介绍。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瓜州镇支持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合作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同时鼓励滞留在家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分拣甘草杂物、清洗、切片、烘干、筛选……在瓜州镇四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车间里,30多名工人在机器旁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受疫情影响一直待在家,多亏了四方合作社就近招工,我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瓜州镇头工村十一组村民陈胜栋说。
广西、江苏、甘肃,一路从南到北,各类合作社一手控疫情,一手抓生产,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滞留在家的农民工抛出橄榄枝,提供合适的岗位。
因地制宜 助力脱贫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何在疫情期间不误发展,助力脱贫,需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力。
在四川省罗江区白马关镇凤雏村15组的大棚里,一株株羊肚菌密密匝匝,长势喜人,几位村民正在采摘。“目前我打算每年只种一季羊肚菌,11月下地种植,第二年3月采收。今年我种了5亩,采摘都是请附近的村民和滞留在家的农民工。现在每斤羊肚菌的价格是80元左右,公司直接收购,不用担心销路问题。”贺勇明说。
42岁的贺勇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一直在外打工,于2015年实现脱贫。2019年底返乡后,帮助家里搞起了羊肚菌种植。然而,羊肚菌种植刚开始,就遇到了疫情。因为封闭式管理,羊肚菌无法采收,眼看即将烂在地里。在村支书的帮助下,紧急联系村民和在家的农民工,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及时采摘羊肚菌。
“现在也没有办法再出去打工,正好自己有一些种植经验,和家里商量后,决定留在家里发展羊肚菌种植,不仅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年迈的父母,一举两得。”考察市场后,贺勇明准备试种一轮竹荪,接下来再筹备成立合作社。
2015年创办的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唐家山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有450亩的砂糖橘,每年都需要雇请大量的工人采摘。受疫情影响,工人流通不畅,果树上还有30万斤的果子没有采收。于是,合作社联系还未返工的农民工,专门雇请24个贫困户采果。“每斤0.3元的采果费,合作社共支出9万元工资,平均每个贫困户得到3750元。”合作社负责人唐小三说。
“合作社提供岗位,让当地农民和农民工就近就业。”新疆库尔勒市轮台县野云沟科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孟岩介绍,为了改善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科农合作社吸纳了一批贫困户就业。
疫情对农民工的影响比较大、也更为直接。不能返城工作,一个季度的收益便没有了。而全国共有220多万家合作社,平均每个村子都有一家以上的合作社。依靠着这支队伍,抗疫情、战春耕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而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合作社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报见习记者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