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小麦条锈病肆虐 科学防治刻不容缓

——小麦抗病增产效果现场观摩会在陕西省蒲城县召开

2020-04-27 16:44: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海明 张莉

今年,小麦种植业遭遇强烈“暴风雨”,条锈病肆虐全国多地,给小麦生产造成极大威胁。小麦条锈病传染性强、破坏性大,扩散区域广、流行速度快,是威胁小麦生产安全的重大病害。专家介绍,小麦发生条锈病后,一般减产20%,严重的可造成绝收。目前小麦条锈病已在9个省发生,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调查,今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是近30年来发生县区最多、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年份,预计陕西省染病小麦面积将达到900多万亩,做好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已刻不容缓。

“这块地小麦条锈病很明显。”

“这块地管的好,基本没有病害发生,但要注意后期防治……”4月2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优质小麦抗病增产效果观摩会在陕西省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召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专家王成社教授、北京意科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农艺师梁芝兰, 蒲城县新型经营主体联合会会长常广寅、蒲城县旺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雪利、蒲城县昂瑞盛粮食家庭农场主曹昂,以及蒲城县广大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职业农民、农技人员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观摩会。

以菌制菌  生物防御

碧绿麦田,无限生机。32.5亩的示范田里,绿油油的小麦,笔直挺拔、茎杆粗壮、根系发达、一株挨一株,一片接一片,阳光下,波光粼粼,尤如置身绿色海洋。参加小麦观摩的老百姓、农场主和种植大户都露出羡慕的眼光,纷纷夸奖:“这麦子长得真好,肯定能有个好产量”。小麦试验示范田主人——家庭农场主曹昂站在自家的麦田里既激动又自豪。他满脸喜悦、毫不隐瞒地说:“要说今年这个小麦长这么好,我还真想给大伙介绍一下。由于太忙,我的麦去年种得很晚,11月2日左右才播种,是‘丰德存麦1号’品种,这个品种本身是个高感条锈病的品种。尧山镇,又地处渭北旱塬,和南边水浇地相比,不算好的地块,今年小麦条锈病在各地暴发,我非常担心我家的小麦长势,没想到我的这块小麦长得很好,西农专家也看了,没有条锈病和其它病虫害发生,麦子颜色正,长势旺。”说起自家的麦子,曹昂打开了话匣子。

“我的家庭农场是以自己种植优质小麦,自己磨面,自己加工手工挂面为产业模式的,因此在种植过程中,我一直想寻找那些生物制剂类农药对麦田进行防虫治病,这样残留很少,不影响人身体健康,种地多年,赤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一直困扰着我,我常在地里进行喷施、打药、底肥试验,一直想寻找好的产品。这两年,我认识了高级农艺师梁芝兰老师,她给我介绍了晟微牌EM复合菌,今年4月7日,用EM菌剂打了一次,它是生物制剂,以菌制菌,现在我的小麦地,几乎看不到条锈病,但我隔壁的地,那可以说是惨不忍睹,能看到的好麦不多了,我觉得小麦能够这么好,还是梁老师在小麦施肥方面给我帮了大忙,感谢她给我介绍了晟微牌EM复合菌,我也没想到防治效果能有这么好……”观摩会上,曹昂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他的作务方式。

科学管控  确保粮食安全

“在有些小麦地里走上一圈,出来两腿都是黄色”。“据从宝鸡往东的调查显示,今年的确是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现象。如果不及时防治,会导致小麦大量减产,大家要高度重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专家王成社分别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发展形势、科学防治、减肥减药、开展生态农业技术措施方面为当地群众进行了生动、详实的讲解和介绍。

“目前小麦条锈病形势严峻,防治刻不容缓,用科学的防控技术确保粮食生长更显重要。这片麦田,虽然是去年11月份才种的,以渭北塬上的种植要求,小麦在10月上中旬种植是最佳时间,这片地是11月初种植,相对偏晚,小麦往往会出现长不高,穗短等特点,产量当然也不会高,今天参观的这片麦田,虽然种得晚,但长势正常,没有虫,叶片很干净,没有病害症状。充分说明EM复合菌剂不但起到杀菌作用,而且还有提供营养的作用……”王成社站在田梗上指着曹昂的小麦示范田说。“这片麦田,没有形成病害的原因很多,其中EM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小麦生长作用很大,以菌制菌,其中菌群能起到光合作用,能增加小麦营养。从目前看,效果相当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也是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

观摩会上,与会人员下到田间地头,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对示范田品种的优劣,肥料的科学施用,用药的规范进行详细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吸引了周边村落农民朋友前来“围观”,群众根据小麦田间生产状况纷纷提问,专家、农技人员积极解答,开出不少有针对性的“药方”。期间,高级农艺师梁芝兰提醒广大种植户,小麦条锈病在全国大暴发,广大群众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改变传统的耕作方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效利用生物菌剂,提高植物防御病害的能力。

通过此次小麦现场观摩、听取介绍、沟通交流、畅谈心得,提倡了科学技术在小麦提质增效,有效防控小麦病虫害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小麦高质高效生产方向。

编辑:任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