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8 16:47:07
暮春,村头植下不久的紫薇树,露出了新芽,透着勃勃生机。地处淮河支流西淝河北岸的安徽省凤台县钱庙乡陈圩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全市文明村,大礼堂、养老院、卫生所……别的村没有的,陈圩村都有,让人艳羡。
然而,后来由于村里人口增多,人均耕地减少,收入来源单一,加之濒临淝河十年九涝,30多年过去了,别的村都在加速发展,而陈圩村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全县38个贫困村,陈圩村赫然在列,环境差、收入少、行路难等都令全村人抬不起头。
2014年,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为陈圩村的蝶变,按下了“加速键”。
村里来了工作队
2014年金秋,作为安徽省第6批选派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陈景明从县司法局只身一人来到距离县城近百里路的陈圩村,踏上了他的扶贫路。
“原想干满3年就能回去的,结果一干就是6年。”抚摸着亲手植下的紫薇树,陈景明的眼睛里闪着一种幸福的光。
步行数十里路,历时两个多月,走了16个村民组……一驻村,陈景明就将村子来来回回走了个遍,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出制约发展、致贫致困的“短板”。
组织不强,党建跟上。陈景明提升谋划全局“弹钢琴”能力,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政策落实的执行力,谈话谈心,统一认识,提升共识,转变观念,厘清思路……一系列的动作,激发着每位村干部的斗志。
底子薄弱,项目跟上。陈景明发挥工作队的优势,加强与县直部门沟通联系。6年来,先后累计争取各种项目资金3083.5万元,帮助村里新修水泥路31条、水泥渠1.5万米,危房改造59户,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排涝站改扩建、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新建校舍、亮化绿化省级森林村庄创建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
环境不美,绿化跟上。6年来,每年春季,陈景明带领村民植树补绿,成了陈圩村雷打不动的新春序曲,红叶石楠、香樟、樱花、红梅、广玉兰等很多村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种,撑起陈圩村的蓝天绿野。
在省第6批选派工作期满后,看着村民们期待的眼神和村里方兴未艾的发展路,陈景明毅然选择了留任,在“两委”换届选举中,他满票当选。那一年,在全市扶贫工作大会上,陈景明作为全市十佳扶贫干部作交流发言。
村里有了新产业
精准扶贫,政策落地,产业更应当跟进。
陈圩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村民一直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资金短缺、技术短缺、思路短缺,村里没有任何企业和其他产业收入,是典型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陈景明集思广益,创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领村干部多次到外地考察,鼓励外出农民工带技术、带资金返乡创办企业。
2017年,注册资金30万元的陈圩村恒科草绳厂正式上线,改写了陈圩村史无企业的尴尬困境。这个由县人武、司法、扶贫等多个部门合力资助的扶贫企业,让村里2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每户发放一台草绳机,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
不到3年的时间,通过扶贫和招商政策,陈圩村相继有7家企业落地生根,引入资金1180万元。光伏电站、经果林基地、特色农产品采摘园……一个个围绕扶贫展开的村办企业、产业,装点着陈圩村的风貌,也装点着陈圩村每一个人的梦。
与此同时,村里还根据实际需要开发保洁、护林、秸秆禁烧等多个公益性岗位,最大程度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帮助他们尽早脱贫。
村里成了小集镇
村里有条小街,据上了年岁的人说,虽然小街以前就有,但很不景气,可这几年不仅“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天天都逢集,热闹得很。包子店、小饭馆、水果摊……吆喝声不断,烟火味十足。
6年,陈景明可以说把全部精力倾注到陈圩村的扶贫路上。他说他新买的车,3年就跑了近20万公里,相当于别人跑10年,这几年还自掏腰包3万余元,用在对贫困户的个人慰问上。
6年过去了,陈圩村从“不强、不富、不美”的落后村蝶变成了“强、富、美”的先进村。2014年以来,陈圩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连年增”,2016年陈圩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的目标,2018年村集体经济突破35万元大关,2019年被评为“全省优先发展村”“全省森林村庄”。徐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