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

2020-04-28 18:42:57   

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精准概括了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的定位和政府的职责,也明确了中央应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所面临问题的政策思路,是贯彻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要求。社会政策托底,就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压力,守住社会稳定底线,为宏观经济的“稳”、微观经济的“活”和推进各项重点领域的改革创造条件。要坚持稳中求进的重要原则,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守住民生底线,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保障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是守住民生底线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底线。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底线思维”的重要思想,按照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要求,落实好脱贫攻坚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各项社会政策,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

第一,守住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守住底线”是“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要求。当前,守住底线的基础是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要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不断健全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减少低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实际稳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扩大低收入群众获得感;要切实解决损害低收入群体合法权益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精准推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工作。保障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要求。要落实“五个一批”的总体部署,通过最低保障、社会救助、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兜底作用;通过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教育和产业扶贫,增强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能力,实现持续脱贫,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潜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二、突出就业重点,解决民生根本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做好民生工作的重点在于解决好就业问题。坚持“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就是要注重稳定和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当前,就是落实好就业优先战略,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职工下岗再就业工作。

第一,注重稳定和扩大就业。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使得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并释放新需求,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健全促进就业公平的体制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完善失业保险政策,充分发挥其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   

第二,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完善政府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创业服务组织,形成政府激励、全社会支持创业的良性机制和氛围。另一方面要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三、完善制度建设,夯实民生保障基石

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加强和完善民生保障领域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建设,是守住民生底线的治本之策,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以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夯实民生保障的基石。

第一,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整合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适度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加快形成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为核心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的治理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创新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制度。强化激励引导机制,探索多元化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有效途径。健全社会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制度,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明确政府所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更好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保基金的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健全基金监管体制,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四、加强舆论引导,稳定社会合理预期

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需要处理好社会预期需求和政府可能供给之间的关系,要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稳定社会的合理预期,为民生保障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第一,引导社会形成合理预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中国绝不走计划经济“全能全包”的老路,更要吸取西方“福利国家”的教训。当前发展阶段,政府社会政策的主要职责在于保基本、兜底线,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理想和现实、需要和可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幸福生活要靠辛勤劳动来获得,引导社会对政府行为形成合理预期。   

第二,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在每一项社会政策出台前,要充分调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掌握群众的实际需求,对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决策必须把专家论证、公众参与作为必要程序,做好政策预期管理,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争取社会群众的充分理解、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宣传、加强解读,把政策说清楚、讲透彻,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把涉及群众的利益调整安排好、解决好,及时回应社会合理诉求,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更好统筹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扩大社会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