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10:06:36
本报记者 师念
春风习习催人进,春雨霏霏令人喜。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的李子园此刻正在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细嫩的枝芽更显翠绿妖娆,村民们在园子里一边干活一边期待丰收。
近年来,石泉县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成特色经济林15万亩,发展林下种植15.05万亩。其中,优质核桃园6万亩、李子园2000亩、花椒园400亩、高产板栗园8.8万亩、密植高效桑园7万亩、苗木繁育基地2700亩,成功创建为安康市山林经济示范县,山林经济综合产值达到15.68亿元。
从谭家湾村沿着水泥路一路向上,爬上山顶,眼前看到的是一排排矮化李子树。
拥有这片李子园的是石泉县秦牧果业有限公司,4月4日,记者见到该公司总经理秦绪杰。他介绍:“2016年我来到池河镇,在谭家湾村、良田村、双银村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680亩种了4个品种的李子树,其余土地上种了樱桃、桃子,还有车厘子。整个园子可以做到四季有果、三季有花。”
为了充分利用园区的每一寸土地,秦绪杰还在果树下种了200多亩中药材,他说:“以前这里都是村民们废弃的荒地,现在山上绿油油的全是丰收的希望,我看着心里特别欣慰和满足。”
秦绪杰向记者介绍,该公司每年吸纳60余名村民参与务工,去年支出劳务费超过60万元,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李子500亩。
“这些年石泉县林业局隔三岔五就会派人来园区给我们进行技术指导。”秦绪杰对此很是感激。
2019年园区迎来了初挂果期,李子收入达到6万余元。今年,李子单项收入预计可达30万元。再过两年到了盛果期,每亩李子至少可收入5万元。
石泉县林业局局长糜勇君介绍,石泉县按照林业产业技术“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的总体要求,统筹和动员社会各类技术资源,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产业技术培训服务方式,做到产业有人帮、技术有人教、产品有人管,累计开展林业技术服务和培训100余场次,培训1万余人次,强化了低产经济林特园改造升级和技术服务。
4月4日,记者来到石泉县饶峰镇齐心村。村里600亩土地上种满核桃树,核桃树下是射干、柴胡、桔梗、七叶一枝花等6个品种中药材。
这片产业园是陕西泽惠苍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该公司主要负责人王善学向记者介绍:“这里海拔高,土地之前也没种过啥庄稼,不存在化学污染,种植出的中药材药性更好。”
2015年王善学在齐心村流转11户村民600亩土地,一次性支付26年流转费。中药材生长喜阴,王善学就在园区栽满了核桃树,这些核桃树有香玲、鲁光、辽河4号等品种。今年核桃进入挂果期,预计能收入5万元。
王善学说:“园区最忙的时候,一天有60多个人干活,平均每年支出的劳务费有25万元。园区建好后,县林业局给了我们退耕还林补贴50万元,这部分钱我全部给了村民,其中一半村民都是贫困户。”
在石泉,陕西六台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带动贫困户27户共增加收益14万余元;熨斗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短期摘茶叶务工、短期茶园管理务工、长期务工等,共带动贫困户36户增收8万余元……
石泉县为鼓励林业企业、园区、合作组织等涉林主体带贫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县10家涉林企业、29个林业示范园区、3个林业施工队已与180余名贫困群众签订临时或长期用工协议,为贫困群众增加直接经济收入600万元。
4月5日,两河镇中心村村民杨友华正在戴着草帽,顶着太阳,在家附近的五味子种植基地干活。他将土里育好的南五味子苗一根一根拔出来,动作娴熟。
杨友华打工的地方是陕西久泰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南五味子林下野生抚育基地,他每月工资4000元,除他之外,村里还有许多村民在这里务工。
该基地2016年建立,目前有500亩的五味子示范园。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还给有种植意愿的村民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目前有30多户村民参与进来,种植了近500亩。
不仅是两河镇中心村,饶峰镇胜利村也是石泉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突出代表。观光竹园和采摘果园直接吸纳近100名群众就业,带动本村及周边村贫困群众80户100余人脱贫致富。
石泉县按照“文化引领、旅游支撑、突出特色、多元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全县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过15亿元。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让昔日农民变身景区股东或者工人,助力了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