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 15:45:05
壶梯山远观图
夏日里的壶梯山,松柏葳蕤蓊郁,绿草如茵。
壶梯山位于澄城县冯原镇北部,与黄龙山相接而又孤立突兀,山高96米,山顶海拔1200米。壶梯山是连接陕北与关中的交通要道,因其形似阶梯、状如水壶而得名,它素有“壶山樵子”之名。清代本县姚钦明有诗曰:一抹名山似海州,拾薪穿露岂仙流。独呼明月陪幽赏,信步青天亦胜游。叱石聊成羊牧戏,烂柯应为局棋留,遥遥人世浮云外,万顷松风次第收。
红色基因生生不息
沿着木质阶梯而上,登临观景台,于壶梯山战役纪念碑前,追昔抚今,思绪万千。
壶梯山战役纪念碑
壶梯山是澄城县与黄龙县分界线上的咽喉要地,也是冯原镇的制高点,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48年8月,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壶梯山战役便在这里打响了。壶梯山战役是澄合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战役由我军西北野战军彭德怀元帅、王震将军指挥,仅用了75分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一举歼灭了进犯延安的胡宗南三十六师主力。此役共俘、歼国民党军队9097人。击毙敌少将、副师长朱侠,俘敌少将、参谋长张先觉,少将、高级参议李秀,国民政府国防部战地少将、视察官马国荣等人。
壶梯山战役是我军进攻关中的第一个战役,狠狠地打击了胡宗南匪军的嚣张气焰,解放了澄合两县,为我军解放西安,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壶梯山战斗遗址”石碑
山顶上,刻着“澄合战役 壶梯山战斗遗址”的石碑矗立,背面记载着壶梯山战斗的简介。此次战役中,澄城游击支队积极配合部队作战,人民群众踊跃支前,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我军503名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94年,中共澄城县委把壶梯山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清明节,许多仁人志士前来壶梯山缅怀先烈,重温壶梯山战斗的历史,追寻英雄路,心怀爱国情。红色基因深种壶梯,也流淌在冯原镇人的血脉,并将世代相传。
独处的好去处
冯原人喜爱登壶梯,或为强身健体,或为享受徜徉在林间的感觉。似乎,这里早已成为冯原人独处时的好去处。无需相约,便能相逢在山顶。
山坡
无论春夏秋冬,壶梯山都可成为一剂疗伤的药方。每每心情不快,登上壶梯,便会酣畅淋漓,整个身体放松。站立山顶,视野顿时开阔,向更远处望去,层层叠叠的田地铺陈开来,整个小镇尽收眼底,有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山顶俯瞰图
浅夏的晨光熹微里,壶梯山上的松柏愈发青翠。初阳倾洒壶梯,拾街而上,松柏浓郁的树冠、挺拔的躯干,使人感到气宇轩昂。风过耳边,簌簌作响,一缕缕斑驳的阳光在林间跳跃。松柏的香味扑鼻而来,散发着舒心的凉爽。
山间掠影
漫步于林间,仿佛在墨绿的海洋中遨游。抬头望去,蔚蓝的天空,几朵锦簇般的云朵,隐隐流动,仿佛从林间涌出。身在此处,忘却城市的快节奏,慢慢思索人生;身在此处,远离生活的纷扰,慢慢体悟这份静谧祥和。时光之美,便在这一草一木间。
立夏木成荫。或独身一人,登上山峰一览小镇的壮丽风光,捋捋琐碎的日常。或偕同三五友人,休憩于此,让徐徐清风拂去一天的疲惫,荡涤心灵的尘埃。
(文/李亚芳 摄影/李清海)
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