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高村:产业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2020-05-09 15:20:00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古诗中所描写的插秧情景。立夏过后,随着气温逐步回升,铜川市宜君县彭镇高村的水田迎来了水稻插秧时节,站在大堤远望,600亩的稻田里插秧机的突突声、村民的嬉笑吆喝声、河田里青蛙的呱呱声不绝于耳,呈现出一派播种繁忙景象。镜面一样的稻田,翠绿的稻秧,勤劳的农民,钩织出一幅塞外江南的图景。

微信图片_20200509151805

彭镇山岔川道依托清澈甘冽的山岔河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享有“宜君小江南”美誉。加之以四川、湖北、安徽的“移民”居多,有着种植和食用大米的习俗。山岔川依托清澈甘冽的山岔河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水稻面积曾达2000余亩。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稻米口味独特而畅销市场、供不应求,后因劳力、价格、高速穿行等因素,群众耕作积极性受限,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2016年以来,高村尝试恢复水稻种植,2019年,高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产业连片、环境连治、支部连建、干群连心”的新机制作用,在让战斗堡垒更坚强、人居环境更优美、干群一心齐发展的基础上号召能人大户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在市县镇的鼓励和支持下,投资713.67万元实施高寒水稻抢救性恢复种植项目,建成宜君县彭镇高寒水稻脱贫示范基地600亩,辐射带动全村30户贫困户种植水稻,加之务工,户均年收益0.6万元。

微信图片_20200509151810

“我将15亩地流转给了村里种水稻,父母年纪大了,长年生病,也不能出远门,因为有以前种植水稻的经验,村上雇佣我在这打工,一天200元,利用土地流转和自己打工的收入,我在自家房子修建了民宿,以后的日子我是越过越有盼头。”高村脱贫户罗小斌一边在稻田忙碌,一边津津乐道。

据了解,今年高村种植水稻和去年一样共种植600亩,与往年不同的是,高村在镇村干部赴湖北实地考察下,购置耕田机4台、插秧机4台、抽水泵7台,启动了水稻种植新模式,将以前的人工种植改为机械种植,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同时,还在本村建成了加工厂和晾晒场,实现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

微信图片_20200509151813

“经过去年的种植经验,今年我们决定将龙稻18、秦优1号两个品种再进行示范推广,村支部带头对稻田实施精细化管理计划,因地制宜开发稻鱼、稻虾、稻鸭共作,田埂套种苜蓿、莲菜,苜蓿养鱼养鸭的多元化生态循环模式,水稻成熟后,精米亩产可达500斤,实现年收入300余万元。”高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家齐说。

高村不仅只有“一枝独秀”的水稻种植,除了传统种植的玉米、核桃,从2019年开始,在宜君县中药材种植的大力推广下,高村村集体经济种植中药材500余亩。同时,村里的养牛场和养羊场,养殖场所产生的粪便通过堆沤发酵,变废为宝,为水稻提供优质有机肥,水稻秸秆再回收给养殖场提供饲料,通过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形成了绿色有机循环的发展模式。  

微信图片_20200509151815

近年来,高村党支部以“三变”改革为基础,采取“村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大户+贫困户”模式运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稻田务工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同时依托水稻产业,积极探索发展垂钓、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促进三产融合,将高村发展成为集自然生态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村,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谱写新篇章。

通讯员:王娟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