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商河花卉扮靓“泉城”做美丽文章

2020-05-11 10:13:22   

商河花卉扮靓“泉城”做美丽文章

图为在商河举办的花博会上,游客流连忘返,拍照留影。 杜志强 摄

4月以来,走出山东省济南市高铁西客站的大门,你就会被一片姹紫嫣红的花海围绕,荷兰绣球、美女樱、天竺葵、矮牵牛、红掌等花卉品种的组合,让这里成了“泉城一景”。

这是济南市商河县花卉助力泉城济南“绿城”“花城”建设的生动实践。据统计,今年商河已供济南各类花卉192.3万盆,包括绣球、大花海棠、万寿菊等20多个品种。

谁能想到,供应能力强大、品种多样、产品高端的商河花卉产业,起源于10年前的一次“无中生有”。

十年之前,商河的花卉产业还是一片空白。据商河县委书记翟军介绍,2010年起,商河开始尝试依托地热资源,发展以温泉设施花卉为主的花卉产业;2016年起,商河以济南市着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为契机,先后出台园区引领、主体培育、金融支持、市场开拓、融合发展等举措,壮大商河花卉特色产业。截至2019年底,商河温泉设施花卉面积达60万平方米,苗木种植面积3.17万亩,年产各类盆花约3000万株。

独特地热资源引来“一朵金花”

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各地开始探索发展比较效益明显的设施花卉产业,其中一项主要成本投入来自冬季取暖。商河县贾庄镇南庞村的庞尚水,原本做花卉生意,听说家乡发现了温泉,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家乡建起了第一个花卉种植温室。

一两年下来,庞尚水越来越为自己的决定而欢欣鼓舞:“对比试验显示,每年花卉温室用煤和地热采暖成本分别为每平方米63元和16.6元,用地热供热的成本仅为煤供热成本的四分之一。”

很快,庞尚水成立了济南乡村绿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到2010年,他已建成花卉种植高档温室达22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商河县委、县政府也在探索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自商河发现温泉以来,温泉的开发利用始终是商河的重要工作之一。贾庄镇经过调研试验,发现温泉可广泛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特别适合发展设施水平高、效益高的高档花卉产业,实现了特色花卉产业的‘无中生有’,让我们一下打开了思路。”商河县县长袁长奎说。

利用地热资源种植温室花卉,除了取暖成本低外,还有巨大的环保效益。据测算,商河20万平方米地热智能连栋温室,通过同层回灌技术循环利用地热供暖,全年可减少64吨二氧化硫、21.6吨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而且,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商河经过调研发现,本地还具有离省会城市济南近的区位、交通等优势,特别适合发展花卉这一美丽产业,做好美丽经济文章。

“商河花卉——享受温泉的花卉,未来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不可限量。”袁长奎笑言。

“园区搭台”推动产业加速发展

赵正统,济南彩冰花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原本在北京市昌平区经营花卉种植园区,受困于无法扩大面积,2019年3月转战商河。“开始时听说这里政策好,来了之后发现真是来对了,地热取暖成本低,高档园区和玻璃温室是现成的,仅仅一年时间,咱的种植面积就已近5万平方米,已销售花卉200多万盆,纯收入1000多万元。”赵正统说。

在这片占地8126亩的商河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像赵正统这样规模的花卉经营主体,已有7家。济南市农业局副局长王奉光介绍,自确定商河花卉作为济南特色产业之一,市农业农村局就先后整合十大特色产业振兴专项、现代园区建设等资金,近5年累计投入3.2亿元,助力商河建成了5处规模化花卉产业园区,引来近20家成熟的高端花卉产业经营主体。

这种“园区搭台、主体进驻”发展策略,是商河花卉实现“无中生有”的第二步,也是关键一步。据商河县副县长霍仁禄介绍,商河按照“核心区引领、集聚区带动、产业带协同、多园区支撑”的规划布局,用园区引领提高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同步支持企业发展花卉现代服务业,推广连锁经营、鲜花速递、电商交易等销售方式,打造“温泉花都、生态商河”品牌。

同时,商河强化科技、金融等支撑元素,引进国内一流专家成立温泉花卉研究院,创新出台了“土地经营权证+大棚设施”抵押等8类支持商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全方位助力花卉产业发展。

“今年,商河要抓住助力济南‘绿城’‘花城’建设的重大机遇,继续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再打造5个专类花卉精品园,新建设施花卉30万平方米,壮大专业基质生产企业和大型花卉物流集散中心,实现年产各类盆花5000万株,打造中国北方温泉花卉硅谷。”霍仁禄说。

让大主体带着小农户奔小康

自从庞尚水在村里建起了花卉产业园,村民刘广花就来到这里打工,月收入稳定在3500元以上。和以前种粮比,能在家门口有这样的收入,让刘广花很满足。没想到,2019年,刘广花又迎来了人生一个新阶段。

“镇上和园区帮忙,补贴10万元,再帮助协调免息贷款,建起高温大棚。咱去认领一个棚,园区免费提供种苗和农资,指导科学管理,包销售,年收入保底10万元,干得好的能挣到13万多。”刘广花说,“而且,管理起来也不麻烦,咱就承担技术含量最低的育壮阶段,每天就是转动花盆和及时浇水,一个人就能干好。”

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该镇还整合750万元扶贫资金,嫁接到该园区,每年保底收入75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

这在商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田海峰看来,正是商河花卉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设施花卉产业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小农户很难进入。咱们推进的园区搭台发展,引进的也都是大主体,小农户只能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和工资收入,不能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因此,一定要构建大主体和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为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对此,商河推动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联合经营体系,吸引农户带资产“零风险”入驻,实现效益双赢。政府和园区为农户提供启动资金和贷款贴息,每个大棚预算投资52万元,其中财政提供10万元启动资金和30万元贴息贷款,农户自筹12万元。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边学边种、带薪体验”模式,对入驻农户进行带薪培训,每人每年纯收入不低于3万元,进行为期1年花卉种植体验。 本报记者 吕兵兵 蒋欣然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