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8 16:02: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实习记者 刘欣雨
“你看这叶片都发黄了,说明这个品种抗条锈病不行,还有一些对比试验品种的叶子锈迹斑斑……”只要不出差,吉万全总要抽空到地里,走走看看,观察每个小麦品系生长特性。
夏粮临近收获。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基地,今年刚通过国审的耐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501”已由青转黄,将要成熟。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新培育出的综合抗病性较好的小麦品种,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平原灌区,陕西关中,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吉万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西农501”小麦新品种主要育成人,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师从我国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领域的“泰斗”李振声教授,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从首选高产,到综合考量优质、抗旱、抗寒、抗倒伏、抗赤霉病和锈病等综合性状,小麦育种专家们悄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选育出一个又一个新品种,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一点在国家区域试验中得到了印证。“就拿‘西农501’这个品种来说,它的特点是综合抗病性较好,特别是在今年条锈病高发的年份,表现出了很好的抗病性。”吉万全说,从2011年杂交试验开始,经过6年的品系选择,再到进行3年的国家区域实验,这个品种的形成,花费了课题组整整9年的时间。
当然,包括小麦育种在内的农作物育种,是一项十分艰辛而又费时颇长的工作。他白天守在地里仔细观察试验,晚上回到实验室里认真研究分析。要想满足“明天”的市场需求,必须“今天”高瞻远瞩作出长远规划,并持之以恒坚持数年选育方有可能结出硕果。
面对困难与挑战,吉万全没有丝毫畏缩退却。凭着对农业科研事业的一股子拼劲儿,多年来,吉万全教授团队育成了4个国审小麦品种。
其中,2018年国审品种‘西农511’优质小麦新品种,经受住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2017年小麦条锈病以及2018年倒春寒的恶劣气候和生产条件的严峻考验,从众多小麦品种中脱颖而出,具有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品质优良的特点,成为了“优质、多抗”的“西农特色”品种的杰出代表。
455万元的品种转让费,也创下了当年陕西省小麦新品种转让费之最。
粮丰农稳,盛世和安。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专家吉万全育种团队用沉甸甸的实绩,写稳了粮安天下的新篇章。
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