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牢记谆谆嘱托 | “品质育种”让“中国碗”多盛“优质粮”

2020-05-18 16:07: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王朝阳

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陕西粮、优质粮,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人的责任和担当,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

“是追求产量还是品质育种优先。”采访期间,李学军将两者相比较。

“品质育种”让“中国碗”多盛“优质粮”1168

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李学军教授时,烈日下的他戴着草帽,正在试验田里查看小麦的长势。衣着朴实、面容和善,这是李学军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

刚到试验田,李学军就指着前不久国审通过的小麦品种“西农369”,及旁边田里的小麦品种,比较了一番。“灾年看品种,今年条锈病大流行,抗病差的几乎都被感染,我们的小麦品种抗病性好,都还是青枝绿叶。”李学军欣慰的笑了笑。

“品质育种”让“中国碗”多盛“优质粮”1171

李学军主要从事小麦遗传改良与新品种培育工作。2006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美国有很多专家已致力于小麦营养学研究,深受“品质育种”启发,回国后,李学军的育种事业也渗入了更多的“营养成分”。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原斗口试验站,那里的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对一般的植物种子来说,生命力不够强的话很难出苗,如此苛刻的条件下,李学军却将自己的f2分离群体种在了这里。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种出来的苗生命力越是顽强。这,也正是国审品种“西农369”最初试验的地方。

科研路上无易事。李学军在培育“西农369”的路上,整整花费了10年功夫,从选择亲本副本开始直到国审通过。10年来,随着科研事业的深入推进,李学军与他的团队有过科研取得新进展的兴奋、也有过面临失败的失落……而这一切,也为李学军日后扎实开展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农369’,穗纺锤形,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田间综合抗病性较好,赤霉病抗性表现突出,该品种适宜黄淮南片水地种植。”这样的优良品种,正是李学军教授团队10余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你看这个麦杆上有蜡,这个蜡质可以提高小麦的抗旱性。两年区域试验均达到了中强筋、优质水平。”

“品质育种”让“中国碗”多盛“优质粮”1165

任何成绩都非终点,而是起点。从牢牢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到吃好吃精,满足人们更好的饮食营养和口味需求,近年来,李学军小麦育种团队一直将优质育种作为主攻方向,终于取得新突破。

“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在李学军育种的道路上,将育种与营养学相结合,是他的目标和追求。旨在育出更多符合当代人营养需求的小麦新品种,在农业产业的最前端发挥着农科专家的智慧与奉献,让“中国碗”盛满优质粮。

“搞好科研创新,落实藏粮于技,是我的职责和使命。”李学军说,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机遇,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为陕西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赋予力量。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