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牢记谆谆嘱托·践行群众路线】陇上戏痴苟登财

2020-05-20 16:45:13   

本报记者 仵永杰

陇上一痴,为何而痴?答曰:秦腔。戏友圈内,大家因为了解他对秦腔研究的痴迷,都记住他的网名——“陇上一痴”,但一些朋友还不知道他的本名叫苟登财。

5月17日,苟登财正在为《西安戏曲演出戏报汇编》(1950—1966年)撰写后记。他是甘肃临洮人,今年36岁,在西安一家企业从事化学产品检测工作。工作之余,出于爱好,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梳理、研究秦腔历史并编撰相关作品。

2013年,同为“80后”的好友张振秦发现民国时期的报纸中有西安秦腔班社的戏报,苟登财便和张振秦在陕西省图书馆查阅相关内容翻拍戏报。当时共有30多种报刊刊登过戏报,其中《西北文化日报》《西京平报》中刊登的戏报最为完整。这些戏报是对当年秦腔演出剧目、演员的真实记录,史料价值较高。

苟登财非常兴奋,他和朋友决定将数万张戏报整理出来。整理戏报的过程比较费劲,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两年时间中,苟登财几乎将所有的休假时间用来整理戏报。长期面对电脑,他的眼睛和颈椎有了毛病,但苟登财并不觉得苦,而是乐在其中。“整理过去的戏报,似乎看到前辈在舞台上唱念做打,是一种乐趣。同时,这也是我对秦腔史料熟悉的过程。”苟登财说。

在苟登财、张振秦与相关学校的合作下,《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四卷五册)正式出版发行。这套丛书收集自1917年至1949年西安各著名班社的演出信息,共录入班社32个,是一项填补秦腔研究史料空白的文献资料。

秦腔研究专家苏育生在《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序文中讲:“这套丛书由于它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研究秦腔演艺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套史料集成为苏育生的案头常读书目,他根据史料集整理撰写了大量读书札记。

2015年,苟登财和张振秦等发起成立秦剧学社,提出“挖掘各种秦腔史料,裨补秦腔缺漏”的工作方向。苟登财和秦剧学社同仁出资购置照片扫描仪、录音器材等,寻访秦腔老艺人做口述史,听他们讲述艺术经历、剧目传承和演出特点。截至目前,秦剧学社共采访秦腔老艺人90多位,整理采访文字约80万字并公开发布。

在做老艺人口述史的同时,秦剧学社义务为影响较大的秦腔老艺人做访谈录、画册和传记。目前,秦剧学社已经编撰《秦腔大师刘毓中》《秦腔老照片》《心香一瓣忆幽兰——肖若兰诞辰八十周年纪念文集》书籍。秦剧学社还搜集秦腔老唱片,撰写《百年遗韵——秦腔民国唱片考》等。

“健在的秦腔老艺人越来越少,我们的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大家都是凭自己的热情尽可能为秦腔历史留存资料,这样我们的后代也可以通过资料了解秦腔独特的艺术价值。”苟登财说。

记者手记

为勤勉和坚毅而感动

仵永杰

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在本职工作之外,利用业余时间整理戏报、记录秦腔老艺人口述史、考证老唱片,为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付出心血。

秦剧学社由一些爱好秦腔的青年组建。他们凭借一腔热爱,进行秦腔研究、保护、宣传工作。在没有经济报酬的情况下,他们坚持调查研究、钩沉史料,做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捍卫者。

打动人的就是这些青年的勤勉和坚毅。他们有的自费购置采访器材和老唱片,有的为秦腔老艺人做回忆录,有的拿出设备录磁带和光碟……这些青年用热爱、坚持和努力,为秦腔研究贡献力量,令人起敬。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