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牢记谆谆嘱托·践行群众路线】社区有小报

2020-05-25 09:46:39   

陈克英经常到社区图书室阅读报纸,摘录要点,“刊登”在《西京小报》上。

5月7日一大早,西安市西京社区居民陈克英吃完早点,就带着他的“三件套”——相机、笔、笔记本,开始在社区里转悠。

当天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社区广场上有不少群众在跳广场舞。“老陈,来给我们拍张照,发在小报上。”有人冲陈克英喊。

退休25年了,只要没有外出,陈克英每天都会在社区里走走。看到哪里环境变美了,他便用相机拍下来;听到大家有什么诉求和意见,他便用笔在本子上仔细记下来。每过几天,他都会把这些照片和文字整理好,“刊发”在《西京小报》上。

《西京小报》说报不是报,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两页纸,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简单编排,反映小区内部的事情,从“创刊”至今已有23年。小报从“出资”到“编辑”“发行”,只有陈克英一个人。

1995年,陈克英退休,突然间没了事情做,觉得空虚无聊。1997年,他翻阅《陕西日报》时,读到一篇关于退休人员如何发挥余热的文章。“我一直爱读报纸,就自己办一份小报吧。”陈克英没想到,自己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把小报办成了自己的事业。

谈起《西京小报》第一期的内容,陈克英至今印象深刻。当时,社区居民老冀经常捡拾废纸箱,堆在楼门口,影响环境卫生和大家出行。物业人员找到老冀,老冀脾气大根本不听劝阻。陈克英得知后,找老冀聊天。聊了好长时间后,老冀问:“老陈,你到底有什么事情?只要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帮你。”“其他的没啥,就是想让你及时清理那些废纸箱。”陈克英说。当天晚上,老冀就把废纸箱清理走了。

陈克英回到家,把老冀主动清理废物的事情写成稿子,配上图片,“发表”在《西京小报》第一期上。他自费印了50份《西京小报》向社区群众发放。第一份小报,是由他送到老冀家里的。老冀看到小报,非常高兴。

看到小报有“大用”,陈克英办报的信心更足、劲头更大了。

20多年来,《西京小报》反映群众身边事,传递党和政府的精神与政策,成了西京社区群众最喜欢的“读物”之一。陈克英有时得加印来满足大家需求。

《赵敏孝心满满敬公婆》《拾金不昧的好人段崇娃》《李生文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一篇篇文章传递着正能量。“新广场上居民多,暖阳底下把话说。水电气暖全升级,人居环境大变样”“欢声笑语看景点,全新社区赛花园”……一段段顺口溜反映着群众生活的变化。“楼下转一转,楼上又停电,主管你看怎么办?”“广场一楼厕所不对外,拄拐老人上三楼厕所特别困难”……一个个问题在反映后得到解决。

为了让小报办得通俗易懂,每次印刷前,陈克英都会拿着稿子读给老伴听。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老伴去世。

陈克英不仅传递正能量,也“生产”正能量。退休后,他一直是社区最积极的志愿者。只要有慰问孤寡老人、贫困家庭的活动,他都主动参与。当邻里间发生矛盾时,他主动上门调解。今年疫情期间,陈克英经常提着一袋口罩在社区内巡视,发现有人未戴口罩时予以提醒,并送给对方口罩。

“小报写的都是我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感到非常亲切,也能帮助大家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我很喜欢。”78岁的社区居民周永哲说。

“小报已经成为我们和居民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在帮我们宣传政策、了解群众需求上发挥了大作用。”西京社区主任程宏伟说。

有事干了,陈克英有使不完的劲。虽然已经85岁了,上楼梯、跳广场舞,步履矫健,连头疼脑热的小病都很少出现。“做人要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我会一直把小报办下去,为大家多做好事。”陈克英说。(记者 张斌峰 文/图)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