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闫学珍:生命定格在攻坚贫困的路上

2020-05-25 18:03:54   

闫学珍引领村民栽下“摇钱树”

个人简介

闫学珍,1965年生,中共党员。历任石楼县前山乡柏卜湾村、前山村党支部书记。2019年4月20日,在为村庄规划奔忙的路上,不幸因公殉职。生前曾荣获“吕梁市农村拔尖实用人才”“吕梁市优秀共产党员”“吕梁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等光荣称号。2019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所在村先后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省模范集体称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前世典范后人楷模德及乡梓留后世,一心为民精神不死此后何缘在晤言”“忠贞兴村无怨,英魂永存世间”……2019年4月20日以来,在国家级贫困县石楼县,认识或不认识闫学珍的人,纷纷通过各种形式怀念他、赞美他,对他寄托深深的哀思。

闫学珍,1965年生,石楼县前山乡柏卜湾村人,生前系前山乡前山村党支部书记。2019年4月18日,闫学珍和石楼县体改办副主任呼维东、两名浙江大学乡村振兴设计师在前山村进行实地测量。4月20日早7点20分,闫学珍一行在返回石楼县城时,在S248省道义牒镇圪嘟坪村附近发生车祸,不幸因公殉职。

听闻噩耗,前山村的村民说,他们感觉像失去自家亲人一样悲恸。是什么让村民对他们的老支书如此怀念?还是让我们一道跟着下面的这些文字来探寻。

闫学珍生前主持主题党日活动

以身示范,亲力亲为带民干

前山村位于石楼县西部,下辖前山村、北庄、马治村、柏卜湾、闫旺村5个自然村,黄河流经村庄,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的闫学珍,有着宽厚豪爽的性格,眉宇间总透着沧桑和刚毅。1992年他担任柏卜湾村党支部书记,2012年开始担任前山村党支部书记。因一直奋战在基层一线,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支书”。坚守乡村30年,闫学珍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持之以恒,百姓之事大过天;以身示范,亲力亲为带民干”。 闫学珍去世后,这副挽联生动地概述了他生前事必亲躬的品行。

甘做“尝百草的神农”。在实践工作中,闫学珍总是把自己作为新鲜事物的尝试者,即使受苦受累。直到找到正确的方法,他才会带领村民们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行。

上世纪80年代,前山村户均二三十棵枣树,最真实的生活是:“吃粮靠小麦,花钱靠黄豆”。看着村民们整年靠天吃饭,家家户户日子过得拮据,闫学珍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根据全村的实际,思前想后,他决定带领大家依托产业增收脱贫。

“要想富,栽枣树”。1989年,闫学珍号召村民们把全村的5600亩耕地全栽上枣树。村民白建荣回忆,当时村里人说,土地就是大家的“命根子”。那是用来种口粮的,栽枣树能干啥?能填饱肚子了?让把口粮地全种上枣树,这不是要人命了?

看到村民们满脸狐疑,闫学珍暗下决心,一定要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先做给大家看,让村民们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再跟着自己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想到就做到。他带头把自家的几亩口粮田全栽上了枣树,并拍着胸脯跟大家伙儿保证,“只要自己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大家”。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看到闫学珍敢先干、敢保证,村民们随之“胆大”起来,你家栽、他家栽、大家栽,栽枣树一时在前山村兴起。于是,红枣很快成为了前山村的主导产业,成为了村民们致富的“摇钱树”。靠着这些枣树,闫学珍带出了前山村十多个万元户,让村民们彻底告别了土里刨食的苦日子。

二次创业,牢记使命显担当

2008年前后,前山村里的红枣产业犹如漩出的黄河第一湾,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大逆转。连续几年,雨水多、裂果多,收成大减,再加上品种老旧,在市场上根本竞争不过新疆红枣,当年的“摇钱树”悄然变成了“返贫树”。

原先满腔热情,带领大伙精心管枣种枣、脱贫致富,如今红枣产业扛不过现实的无情……这一切,犹如重锤敲打着闫学珍着急上火的心灵。

为了不让村庄再次凋敝下去,他决定带领前山村人进行二次创业。与支村两委干部多次协商后,他提出应紧紧抓住国家推进脱贫攻坚的大好机遇,因地制宜在乡村旅游和有机农业上大做文章。

为此,他一次次地向县里的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在前山村兴建了古方土法农副产品加工厂,建了羊场、酒厂和鸡场,在临近黄河第一湾的解家沟建起了大型农家乐;积极引领村民们发展有机农业,尝试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特产品打造成品牌农产品,借助乡村旅游坐地销售、就地生财。

发展有机农业,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的标准化、销售的品牌化是必由之路。闫学珍引领大家把全村分散的2600多亩耕地改造平整,统一流转到石楼强盛帅枣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们旱涝保收拿租金,空出来时间和劳力再在外头打工挣双份钱。

前山村贫困户贺三汝说:“以前在地里辛勤劳作,一年下来刚够个吃吃喝喝。现在村里有了合作社,土地给租金费,还可外出打工,咱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过得幸福。另外,村里还建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壮劳力们出去干活,再也不用记挂家里的老人了。”

“咱未来的前山村,必将是‘农村变景区’‘农民变股东’”…… 前山村上的村民们坐在自家房前地头,经常能听到闫学珍为他们算得“幸福账”、绘得“美蓝图”……

斯人已去,他的好让人难忘

村里的老弱病残是闫学珍永远的牵挂。

贫困户闫学义长期患有慢性病,有一次急需一大笔钱做手术,却因家庭拮据凑不齐,急得像只热锅上的蚂蚁。闫学珍得知后,带头出钱给闫学义让他尽快手术,支村两委成员在他的感召下也纷纷解囊相助。最终手术如期进行,闫学义很快痊愈。“老书记就是我们的主心骨。”闫学义至今难忘闫学珍的雪中送炭。

另外,闫学珍每年还坚持自掏腰包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上学。

“爱人者,人恒爱之。”正因为闫学珍生前给予了别人太多的爱,他才会受到村民们深深的爱戴,才奠定前山村不断实现跨越发展的组织保障和思想根基。

“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发挥余热,就会带咱村的人继续走下去!”4月20日早7点20分,车祸发生去世后,闫学珍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近期已完成的工作以及下一步的乡村旅游计划,建设女娲、伏義雕像、黄河农耕文化园和窑洞宾馆等宏图设想……

闫学珍去世后,村民们和他周边的人总觉得他还活着,还在为前山村的发展“隐身”奔忙。

闫喜平是和闫学珍搭档最久的村干部之一。说起闫学珍,闫喜平不由抹了一把眼泪,“多年奋战在一块的老伙计,就这么突然没了,我俩最后一次通话还是谈工作。”

前山的风,吹不干涟涟泪水;柏卜湾的水,带不走绵绵伤悲。

吕梁市纪检委驻前山村第一书记贺欣回忆起闫学珍时,忍不住悲伤哽咽着,“我刚到前山村驻村的时候,村民们都不认可我们、不配合我们的工作。闫书记总是替我们打头阵,不管什么事他都冲到最前头。怕我们不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他总是跟我们一起吃、一起住。什么事情他都是先想着别人……”

青山肃穆,绿水沉吟。

2019年6月25日,中共石楼县委、县政府专门为闫学珍和呼维东举行追悼大会,号召全县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学习他们的政治品格、责任担当和优良品德。

闫学珍走了,带着他的一腔热忱和无尽的爱走了。

闫学珍的故事,还将在石楼大地广为流传,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金建强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