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张春虎:趁年轻奋斗新时代 小桃子种出大“钱”地

2020-06-03 16:54:16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讯(程军涛 记者 王军锋)俗语道“人到三十不学艺”,指的是人到30岁就不会轻易改变行当。30岁,正是一个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但是对于蒲城县椿林镇的青年张春虎来说,30岁,却是他用坚持与拼搏书写灿烂梦想的起点。他在自己名校毕业、创业有成,在北京买了车买了房之时,毅然决然选择离开电子市场,返乡当起“农民”,圆自己的“青春”梦。

张春虎:趁年轻,不奋斗、不拼搏,等年龄大了就没机会了

“都说农业不挣钱,我就不信。还是没有掌握科学种植技术,没有种出好产品,没有卖好产品。都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我这桃从栽植到现在14个月,挂果,一棵树30个桃,8个礼盒装卖118元,一亩地就能纯收入4万元。”张春虎洋溢着青春自信的笑容说道。

蒲城县椿林镇是一个传统的甜桃种植基地,张春虎的春雨甜桃生产基地在这里远近闻名,基地里面是150多亩连片的桃树林,颗颗硕果坠在枝头,惹人喜爱。早晨8点,日头渐高,桃园的主人张春虎已和工人忙碌在桃林中,为客商采摘合格的产品。“不愁卖,今天都不敢接订单了。咱主要是要保证成熟度,保证大小,保证质量。”张春虎边忙碌边向记者说道。

据了解,2006年蒲城县椿林镇椿林村青年张春虎以658分,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毕业后,他揣着省吃俭用的2000元,留在北京创业在中关村干起了电脑生意。6年时间,他在北京买车买房安了家,还积攒了数百万元。正当电脑生意风生水起的时候,2016年张春虎突然回到家乡,选择回乡创业种甜桃,因为他觉得这个行业前景是无限量的。

“咱是农村出身,听家里的人说,现在很多人嫌种地不挣钱,都不种地了,外出打工了。2016年李克强总理号召‘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我觉得露地农业受冰雹、大风、大雪、霜冻等自然因素影响,风险大。只要这种自然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发展设施大棚前景比较好,而且将来高端农产品是被大多数人能接受的东西。所以我做这个现代化设施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张春虎告诉记者他发展设施大棚种桃的想法。

张春虎告诉记者,他是一个比较独立、倔强的人,当初回乡创业家里人、同学、老师都不能接受,劝他三思后行。最终在他的坚持下,身边的人也默默地支持他。“我给我的老师、同学、家人说我现在才三十,正是拼搏奋斗的年龄,现在不奋斗、不拼搏,等年龄大了就没机会了,现在就是失败了我也不后悔,大不了从头再来。再就是没有文化的农民都能把庄稼种好,我还是个有文化的大学生,我就不信我会失败?现在不就成功了么。”张春虎自信满满地说道。

 

 

张春虎:找准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种出好产品

回乡后,张春虎没有急于流转土地,建大棚,而是先后前往华州、澄城、大荔分别考察过散养鸡和种植樱桃等产业。但结合当地种桃的传统和外出考察学习,最终决定发展见效快、效益高的种桃产业。为了选择引进种植的品种,他来回去了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考察研究新品种。

“我这个人是凡事谋定而后动,不打无把握之仗。再就是因地制宜,选择了咱当地群众有种植基础的甜桃。群众有经验、有热情,将来雇人务工或者带动发展,成规模都好弄。”张春虎说道。

找准了产业,2016年,张春虎怀揣着梦想回到了家乡,投资了300多万元,开始种植甜桃树。新媳妇第一次上花轿,张春虎非常忐忑,害怕种不好。初期桃树生长不理想,病虫害非常严重,张春虎曾多次想放弃,但看着眼前数百亩的水蜜桃树,他硬生生地坚持了下来。

张春虎说:“做这一件事情要有一种恒心,但是技术是核心。我就虚心请教当地的种桃能手,给人家拿烟拿酒请吃饭,软磨硬泡学经验;在网上参加交流群,请教专家加上自己摸索。桃子管理就是地下+地上,地下抓水肥管理和改善土壤有机质,地上抓病虫害防治,现在我也是专家了。”14个月的等待,14个月的精心培育,终于在2018年,桃树开始挂果。张春虎第一次品尝到了亲手栽种的甜桃,内心充满了喜悦。

张春虎: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品牌+销售带动更多人致富

种得好不如管得好,管得好不如卖得好。通过两年的不断地摸索实践,张春虎不断提升自家种桃方案,从品种选择到四季管理,从品牌建设到市场定位,他坚持以原生态种植为核心发展技术,致力于回归儿时施农家肥种出口感“香甜”的桃子,采用O2O的信息化运营模式,并推动“春雨甜桃”品牌的渠道建设,形成整个创新型农业的闭合产业链。

 

同时,张春虎还不忘当地的老乡,一方面手把手指导有意向的群众进行技术指导,一方面让周边剩余劳动力前来务工。60岁的张东倩就是其中一位,由于年纪比较大,不能外出,再加上没有技术,日子一直青黄不接。在张春虎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主动邀请她前来务工,现在,她已经是这里的领工。 “正好岁数也大了,在家做做也没什么事,在这里一天也能弄个七八十块钱,一个月挣两千多块钱,我在这边做做,感到非常高兴。”张东倩高兴地说道。

 

和张东倩一样的还有椿林镇汉村64岁的秦文长。秦文长说:“我村种了30多年桃了,原来村里就有3000多亩,现在成了1000亩了,没效益。我自己现在还有3亩桃,一斤卖不到两元,人家一斤卖20元,一斤顶咱10斤。种庄稼还是要有文化哩。”

 

现如今,张春虎成立了椿林镇春雨甜桃生产基地,目前共有甜桃150亩,其中大棚桃面积60亩,露地90亩。遵循“自然、健康、绿色、有机”的经营理念,采用“露天+大棚栽培”的现代化科技种植技术,共有16个品种,从最早成熟的春节上市大棚桃到11月份的冬桃,每个月都有不同品种上市,基本保证一年300天每天都有鲜桃吃。

张春虎说:“就种桃一年纯收入在180万左右,真地是农村天地广阔,现代农业前景广阔。未来,我不仅要打造蒲城本土的甜桃品牌,还要继续带动乡亲共同走上产业发展致富之路。”

目前,在张春虎的带动下,蒲城县椿林镇、孙镇、罕井、永丰已有14户种植大户加入到现代化甜桃种植中来,发展设施大棚甜桃400亩,带动剩余劳动力20余人务工。同时张春虎还在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设立了春雨甜桃基地,指导发展300亩设施甜桃,并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带动当地30多户贫困群众共同致富。

“将来我的规划是,我个人的基地就是现有的150亩不再扩大。下一步,要形成品牌,发展连锁种植、统一销售,把这个品牌做大做强,以点带面想撬动整个桃产业格局,在中国桃业界做出一番成就出来。这样就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张春虎自信地憧憬着未来。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