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非遗”在杨凌王上村换发“新活力”

2020-06-05 21:31: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朝阳

栩栩如生的泥塑佛像

精巧别致的青铜器皿

饱含底蕴的“农砖”拓片

音色浑厚的小锣鼓

……

“非遗”在杨凌王上村换发“新活力”

6月5日上午的杨凌示范区五泉镇王上村再次“走红”网络,在这里举办的“小康路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活动暨“杨凌首届农产品直播集市”正式拉开帷幕,在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形式各样的非遗文化项目格外引人注目。

“非遗”在杨凌王上村换发“新活力”

在非遗展示区,一方小小的“农砖”拓片、一只精美的青铜器、一个颜色鲜红的锣鼓都成为游客眼中的“稀罕物”,拍照留念、操作体验、讲述历史底蕴……在场的杨凌非遗传承人口中滔滔不绝地解说着,手里还不停地忙活着。

“非遗”在杨凌王上村换发“新活力”

素有“泥人周”别号的周晓鹏正在为参观游客讲述家族传承泥塑历史,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塑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四代。周晓鹏还告诉记者,自己所创作的泥塑作品主要包括宗教类、民俗类、现代类三大类,将三秦人质朴的文化元素融合到泥人中,在2017年获得杨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奖。他表示自己将不遗余力做好泥塑事业,为将泥塑文化传承而不懈奋斗。“举办这样的活动,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既可以让泥塑被更多的群众所熟知,也能让这份事业得以传承。”周晓鹏说。

“非遗”在杨凌王上村换发“新活力”

“在网上看到今天杨凌王上村举办活动,一大早就带着孩子来看看,刚给孩子讲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完了还给孩子捏了个泥塑像。”来自宝鸡的陈先生刚说完,就带着孩子走向直播带货展演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杨凌非遗文化项目正是杨凌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在杨凌王上村换发“新活力”

“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经营”这是对杨凌上川口锣鼓生产场面的生动描写,在锣鼓展示区,造型精美的锣鼓成为参会游客围观的焦点。上川口村鼓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300多年来,正是靠着世代传承,做鼓的技艺才得以保存下来。白茬鼓、红鼓、双曲双龙彩鼓、花瓶鼓、堂鼓、腰鼓等20多种。近几年,鼓的销量倍增,而且出售的地方也越来越远,甚至销往国外,锣鼓文化已然成为杨凌厚重农耕文化的一部分。

“非遗”在杨凌王上村换发“新活力”

木雕工艺、剪纸……在活动现场,像这些标有“杨凌符号”的非遗文化元素还有很多,来自西安、咸阳、宝鸡、杨凌等地的千余名游客“打卡”王上村,参会的同时,也亲自体验了杨凌非遗文化项目的独特魅力。

编辑:任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