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09:25:07
记者 仵永杰
“姓桃居住桃花村,茅屋草舍在桃林。桃夭虚度访春讯,谁向桃园来问津。”在深夜,缠绵的碗碗腔勾着人心。月琴、二股弦、板胡三种乐器水乳交融,人声和着乐器声,时而低回婉转,时而动人心魄。板起弦动时、腔出音落间,听者无不感慨。
借着习习凉风,碗碗腔《桃园借水》在夜幕下四散开来。寻觅踪迹,声音原是从制琴匠夏钧荣的作坊中传出。这是在初夏6月8日夜里。此时,他正翻着稿纸、伴着妙音,琢磨着乐曲。人们只认为他是做胡琴的匠人,但极少有人知道他正在写一部关于碗碗腔音乐的著作。
夏钧荣的制琴作坊里堆着、架着、钉着、挂着各式物件。案子上放着刨子、锉刀,这些工具好多是他自己收拾的。旁边放着完工的胡琴杆、雕花的琴头,还有要调音的壳子。他做活极慢,非常细致。来人就在旁边看他在案子上推刨子、拉钢锯、雕花形。
就在作坊隔壁的一张老式方桌上,放着一沓厚厚的手稿。漂亮的钢笔字、整齐的曲谱像是印刷的一样,章节清晰有致,文字直白质朴。这就是夏钧荣用了大半辈子完成的著作——《传统碗碗腔音乐》(皮影戏)。一个和木料打交道的匠人怎么会写出这样一部著作?
1961年,不满20岁的夏钧荣进入西安市皮影木偶剧团(原德庆皮影社),师从谢德龙、李世杰、刘升才、白兆武等老艺人,学习碗碗腔音乐及板胡演奏。碗碗腔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夏钧荣,他用心记录前辈的唱腔及乐器演奏技巧。“老艺人在演出实践中形成独特的风格。这是宝贵的传统民间文化,极具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继承、研习。”夏钧荣说。
此后多年,夏钧荣遍访老艺人,他用来记谱的稿纸用了好几摞。一向节俭的夏钧荣,居然花高价购买录音录像设备用来录制音频和视频,为写书留存资料。有时,他还会把老艺人接到家中录音。“一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另外也是想给人们留下珍贵的研究资料。”夏钧荣解释写书的原因。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著名老艺人李世杰先生给夏钧荣尽心传授碗碗腔音乐。夏钧荣在著作的前言中这样写着——“我向李世杰老师请教时,他总是尽心回忆思索。在此,我衷心地感谢他并祝愿他幸福长寿。”李世杰先生评价:“夏钧荣的著作对碗碗腔音乐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分析,这很有价值和意义。”
几十年前,夏钧荣的著作《传统碗碗腔音乐》(皮影戏)初稿基本完成。著作以德庆皮影社几位老艺人的传统演唱风格为依据,在碗碗腔唱腔音乐以及乐器演奏技巧方面进行探索。在此后数十年间,夏钧荣始终坚持向老艺人求教,不断在著作中增添新鲜内容和深度思考。时间渐渐走过,这部由制琴匠人写就的著作将会越来越厚、越来越重……
记者手记
一本越来越厚重的书
仵永杰
在夏钧荣的制琴作坊,他一边干活,一边和人聊天。随着刨花掉落在地上,木料特有的清香弥漫在作坊中。有些熟人在迷茫时、不知所措时,常会去作坊走动。看着他劳作的身影,浮躁的心似乎能平静一会儿。
在夏钧荣眼中,写书和制琴似乎是一样的。著书立说就像使刨子、用锉刀一样,必须重考据、有规矩,经过日积月累的求教和研习,才有可能打磨出精品。有人会惊讶,这样一部著作竟然是由一位制琴匠人撰写的。可这一切又很合理,因为夏钧荣热爱传统艺术,并愿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数十年间,夏钧荣将所得资料和分析不断补充到书中,他的著作越来越厚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钟爱自己的事业,以平常的心态和坚守的精神不断积累和思考,那么人生之书就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