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14:29:21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是达州市的主城区,下辖乡镇13个,农业人口30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8.5%。2018年7月底,通川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同时被纳入全省首批乡村振兴试点县(市、区)。
通川区围绕城乡融合,跳出“大农业”模式,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新型田园社区“三区共建”;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落实“人才新政”举措,激发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激情;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弘扬文明新风、探索乡村治理新突破等方面构筑起一个个“乡愁”记忆新载体。
围绕城乡统筹,推动产业融合
磐石镇草莓种植面积约5000亩,绝大部分是当地村民自己种植,草莓收获后又种一季水稻,每亩收入在1万元以上。
苏乾证的“苏氏农业”在磐石种草莓已有6年,面积从50亩发展到现在的500亩,平均亩产3000斤,平均价格30元/斤以上。
“今年我试种了几亩‘妙香7号’,是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的,比我以前种的‘台湾牛奶草莓’硬度更高、产量更高,而且耐储藏、耐运输,价格也不低,种植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更好地把这个品种推广开来。”苏乾证说。
“我们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模式,发展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田园社区结合,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通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文说。
通川区围绕城乡统筹,累计打造了青宁云门天寨、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磐石旅游区等农文旅项目25个。依托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做大做强“粮、林、果、蔬、禽”优势产业,打造磐石草莓、蒲家蓝莓、金石猕猴桃等现代农业示范园21个、特色产业基地39个,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乡乡有园区”。
同时,该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推广“大园区+小业主+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小农户充分享受产业增值收益。2019年,通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065元,同比增速超过10%。
广引人才返乡,构建多点支撑
碑庙镇石笋村是个贫困村,2016年实现脱贫。脱贫之后的路怎么走?村党支部书记王治剑想到了对本村有很深情结的一群知青。
“我们2017年7月成立了知青回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8亿元将石笋村建设成一个符合乡村振兴标准的新村。”知青代表陆川说,目前公司启动的一期工程栽植了4000余株青脆李,并正在建设一座大型养猪场。
公司引进了一种二荆条辣椒新品种,亩产可达7000斤,以当前平均市场价1.5元/斤计算,亩产值可达1万元,试种成功后将向全村乃至全镇推广。
经区、镇政府引导和牵线,通川区文旅公司也参与进来,将整村规划朝农旅文融合方向发展,还将打造几百亩花海,并对全村房屋、道路、绿化等整体改造,着重体现孝善文化,打造川东北民俗文化小镇。
近年来,通川区精准培育致富带头人,鼓励支持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民和村社干部,领办兴办农家乐、专合社、产业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通过深入开展“柔性引才”“百名公务员进通川”等行动,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126人深入农村。
“尤其是通过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返乡创业牵线搭桥、创造条件,我们成功吸引大学生486人,回引新乡贤7086人,创办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5个、专合社214个、家庭农场276个,带动群众就近就业上万人。”苏文说。
整治人居环境,营造“乡愁”载体
在磐石镇谭家沟村,如不细心观察,根本发现不了这些年有多大的变化。村里人居环境整治本着不大拆大建的原则,尽量保持原貌,只是从细微处加一些锦上添花的点缀和改造,原来的桥和路只是多了一些就地取材的石块,房和院只是做了一些厕所的改造和新建,房前屋后多了些土生土长的花草,拆旧下来的石头、木条和砖瓦,就地造了些体现农耕文化的雕塑,使人一进入便油然而生“乡愁”。
“这里原来是一个老猪圈,都快垮了,我们拆了后,搞了个二十四节气文化广场。”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清勇说。
“幸福生活有盐有味,美丽乡村井井有条”,磐石镇盐井坝村的改造突出“盐”“井”二字。依据该村原貌,不同时代的房屋相互错落,通过改厨改厕及院落整治和文化提炼,“有盐有味、井井有条”的村民生活自然呈现出来。废弃的石头水缸成了“花盆”、拆旧换下的木椽变身小庭院围栏、几把竹椅摆成百姓议事厅、“六老”议事的乡村治理新模式等无处不体现匠心独具。
近两年,通川区通过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实施卫生公厕达标改造行动,农村公厕实现了全覆盖。规范整治农村庭院环境,通过“旧材新用、废物利用”,充分运用“砖、瓦、竹、石、木”等本地元素,塑造民居特色风貌,完善庭院公共配套,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大力推广家规家训,着实培育了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记者 李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