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麦田守望者的忙碌“麦事”

2020-06-12 09:02: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粮食问题格外引人关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粮食安全问题,被小麦育种家们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日,农业农村部面向社会公布了2020年国审新品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西农100、西农99、西农369、西农501、西农20、西农364等6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麦田守望者的忙碌“麦事”2208
吉万全教授介绍国审新品种“西农501”特性。 

这份新出炉的国审品种“答卷”目录,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完成的。沉甸甸的实绩,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把好黄淮麦区第一道防线

站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科研基地,放眼望去,整片试验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轻风吹来,金色的麦穗随风飘动。

“不管是什么季节,无论是在田间或是实验室,我们对小麦的关注从没停止。”“你看这叶片都发黄了,说明这个品种抗条锈病不行,还有一些对比试验品种的叶子锈迹斑斑……”只要不出差,吉万全总要抽空到地里,走走看看,观察每个小麦品系生长特性。

麦田守望者的忙碌“麦事”223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品种实验区。

吉万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西农501’小麦新品种的主要育成人,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师从我国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领域的“泰斗”李振声教授,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虽然今年小麦条锈病比较偏重,但我们培育的西农系列品种完全抵抗住了小麦条锈病”。吉万全说,条锈病作为黄淮麦区第一大病害,发源地在甘肃,条锈病病菌孢子会随风扩散,陕西作为国家黄淮麦区的第一道屏障,只有陕西把小麦条锈病控制住了,全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率才会降低。

这一点在国家区域试验中得到了印证。“就拿‘西农501’这个品种来说,它的特点是综合抗病性较好,特别是在今年条锈病高发的年份,表现出了很好的抗病性。”吉万全说,从2011年杂交试验开始,经过6年的品系选择,再到进行3年的国家区域实验,这个品种的形成,花费了课题组整整9年的时间。

每个小麦品种的形成,都要经过类似的过程。可以说,“大浪淘沙式”的不断选择和实验,也是育种工作者最为真实的工作状态。

“品质育种”由“吃饱”向“吃好”

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学军时,烈日下的他戴了顶草帽,正在试验田里查看小麦的长势。衣着朴实、面容和善,这是李学军给人的第一印象。刚到试验田,李学军就指着前不久国审通过的小麦品种“西农369”,及旁边田里的小麦品种,比较了一番。

李学军主要从事小麦遗传改良与新品种培育工作。2006年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品质育种”启发。当时的美国有很多专家已致力于小麦营养学研究,而还在小麦高产研究上,深受“品质育种”启发,回国后,李学军的育种事业也渗入了更多的营养成分。

“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如今,在李学军育种的道路上,将育种与营养学相结合,旨在育出更多符合当代人营养需求的小麦新品种,在农业产业的最前端发挥着农科专家的智慧与奉献。

李学军介绍,本次国审品种“西农369”就是满足消费者对食物需求由“吃饱”向“吃好”的具体体现。

据了解,“西农369”,穗纺锤形,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田间综合抗病性较好,赤霉病抗性表现突出,适宜黄淮南片水地种植。

麦田守望者的忙碌“麦事”2252

和广袤的关中平原上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的农民不同,每天早上七时不到,马翎建就带领他的团队进入麦田,逐一查看单株小麦的生长情况。“西农99”主要培育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翎健教授在小麦雄性不育和杂交小麦研究过程中,针对杂交小麦应用的重大障碍问题,注重新材料、新方法以及基础研究,同样追求的是高品质育种,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每天到地里,先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早熟、免疫性强、抗倒伏的品种,做父母本,然后剔除发育不完整的麦粒,再进行去雄、授粉等操作,每一道工序,都将决定小麦下一代的品质。”马翎健说。

写好粮安文章 端牢中国饭碗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保粮食能源安全”位列其中。对于粮安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团队非常自信,底气来源于科技。

今年的国审品种中,“西农100”,矮秆大穗,抗寒耐冻,产量潜力高,田间抗性好,适应性广,籽粒饱满,商品性好;“西农99”,冬季抗寒性好,抗倒性强,田间综合抗病性好,耐干热风,熟相好;“西农20”,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西农364”,主要品质指标达到中强筋小麦品质标准。

麦田守望者的忙碌“麦事”2255

这一成绩传递出一系列积极信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展现出了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

凭着对农业科研事业的一股子拼劲儿,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专家团队育成多个小麦生产主导品种。

其中,2018年国审品种‘西农511’优质小麦新品种,经受住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2017年小麦条锈病以及2018年倒春寒的恶劣气候和生产条件的严峻考验,从众多小麦品种中脱颖而出,具有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品质优良的特点,成为了“优质、多抗”的“西农特色”品种的杰出代表。

同时“西农511”小麦良种,获得技术转让费455万元,这也创下了我省小麦新品种转让费之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最大小麦产区(黄淮麦区)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出自西农的当家品种有4次;陕西省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全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种子。这也意味着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方面,育种专家们不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展现出了新担当新作为。

编辑:任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