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宁山利: 笔意舒畅 沉稳端庄

——宁山利先生书法印象

2020-06-13 08:52:00   

宁山利,关中西岐人氏,现供职于某省军区干休所。戎马倥偬四十载,从连队卫生员一步步走上师级领导岗位,熟悉他的人多会对这位慈眉善目的门诊部主任的医德仁心赞不绝口,夸他为人谦恭,医术高明,不但秉性坦荡脾气好,和颜悦色,敦厚可亲,而且性格温和心事好,古道热肠,乐于助人。作为悬壶济世之人,他崇尚医道,在潜心钻研老年病防治的同时,每每利用业余时间,勤学苦练书法技能,诸体皆涉之余,尤为宠修小楷,浸淫书法多年,临池不辍,作品也在军地书展中屡屡获奖。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即将进入耳顺之年,从一位德高望重的资深老军医华丽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军旅书法家。

书法作为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是汉字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达形式,亦是书法家的思想、境界、追求与情感等的外在流露与释放。虽然书法在最初时也仅仅只是文人们用于日常工作的书写技能,直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房雅事。但诸位书法家们无论是从前在简帛、木牍、竹签上,还是今时在宣纸上挥毫书写,都是在把点画与线条等通过诸如黑与白、大与小、水与墨、疾与缓等形式表现出来,随后才在反差之中逐渐融合了书法家的学识、修养、境界以及书写经验、喜好、习惯等,进而产生出“书如其人”的普遍共识。时至今日,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宛若“无声之乐,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言之诗”,早已成为诸多中国文人最为倚重的修为方式和表达习惯。

宁山利先生痴迷书法艺术,源自于其学生时代家乡周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加之军旅生涯又长期工作生活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西安,结识了诸多书法同好,更对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书法对于他而言,并非养家糊口的主业,更多的是工作之余的遣兴,可他投入的精力却比许多专业人士还多。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他总是以不断否定来提升自己的书法修养和书写技能,乐意追求自然书写,注重笔墨节奏变化,力求格调鲜明清新,素雅而不艳俗,柔顺而不软弱,尽可能让小字作品能够呈现出气息畅通、笔意绵延的书法效果和笔墨气象。用他的话来说“刚开始只是随性一耍,结果却越耍越上瘾,逐渐就变成了认真钻研,渐渐地越钻研越爱不释手。”“我就是个爱写毛笔字的老军人,不奢望能成为书法家,看重的就是书写带给自己和身边战友们的赏心悦目。”朴实之中显精神,平淡之中见情怀。

中国书法中的楷书,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学习书法入门的典范书体。清人粱闻山先生曾在其《学书论》中谈到:“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具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宁山利先生选择以楷书作为自己书法入门的书体,除了受书坛前辈影响,亦看重楷书在观赏之余的实用性,更乐见能让“老中医”与“毛笔字”相互成全,彼此成就,以期完美。他当然明白要创作出具有十足魅力的书法作品最终得在书法之外下功夫,但起步却需要去大量临习古人碑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山利兄在学习书法上确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夏日里汗流浃背,冬天里傲霜凌寒,减去诸多聚会应酬,烟卷成了陪伴他的同好。以楷书始,从欧、颜、柳、赵四大家的楷书字帖为范本,一笔一划的写,老老实实的练,工工整整的临,常伏案前,细细摸索和体会运笔、结体、章法、用墨等的感觉,注重点画使转,把握以意行笔,强化畅而不滑、含蓄有致的用笔习惯。

宁山利先生深谙中医学与中国书法之间的通灵妙义。将书写视为陶冶自己情操的有效捷径,先从《苏孝慈墓志》法帖研起,亦对柳公权《玄秘塔碑》、欧阳询《九成宫》、杨秀《董美人墓志》和欧阳询《九成宫碑》等时有涉摹体悟。宁愿避开喧嚣,静坐案前,铺纸濡笔,将心境寄托于笔端,在提按转折之间,平和心境,排除杂念,自由挥运,独享书写之乐。同时,也不轻易错过单位或同好们组织的每次书法笔会,以及周边城市举办的每个书法展览,亲临现场面对面去观摩学习,主动向书法名家谦虚请教。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朝夕揣摩,承古思变,博采众长,又积极借鉴其他书体的笔法与笔意,逐渐让自己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能够表达出稳重大方的个性特点,呈现出较为丰富的书法韵味。

他在书写内容上通常爱选择具有传统正念与美好正能的历史经典,能够教化人积极向上,或崇德向善,或振奋精神,或涤荡灵魂,既蕴含着朴素温和的文化情感,又承载着催人奋进的时代气象。譬如:《道德经》《百孝经》《兰亭序》《出师表》《诫子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沧浪亭记》《黄鹤楼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作为一名军人,在长期学书实践中,逐渐体悟到坚持习练书法确实能缓和情绪,平复心境,甚至达到物我两忘境界,养生保健作用非常明显。便结合自己几十年行医经验和临床医疗实际,认真抄写诸如《宽心谣》《不气歌》《百福图》《老人十养歌》等静心养生保健文字,送给干休所里一些离退休老同志,为他们幸福的晚年生活增添文化色彩。还主动利用自己一技之长,多年坚持为邻居和战友们义务写春联、送福字,其端正规范、严谨稳重的书风,让许多人产生舒畅安逸的心灵共鸣,笔端源自于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继承与正解,也给众多欣赏者留下妙不可言的美好印象。

最是无意显本真,欣赏宁山利先生书法作品,让我顿然有了这句感受。他的书法中既有阳刚之气,又有温柔之貌,不做作,不刻意,不讨巧,追求的是愉己悦人的平和之念,也可能会有一些书家同行对其作品有歧义甚至非议,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其笔墨的可亲可爱之处。许是正因为他在书写时不曾去思虑能否入围获奖,能否成名成家,反而笔端书写的更加自如自在些,字里行间更多了宁静平和之气。虽对各家各派涉猎的并不够全面和系统,时常也能传移模写,借古推今,取其所长,知难而进,善于用多读、多学、多写去弥补差距,亦能潜心于历代艺术名家遗留下来的典籍当中,废寝忘食,乐此不疲。

山利先生就这么久久为功,让观者才逐渐从其书法作品中,既能品读出一种“匠心”,亦能感受出一种“古趣”,更能找寻出一种“新奇”,这种专属于他的书写方式,既蕴含在法度之中,又跳跃在意料之外。待静心去徐徐品味,似有阵阵稳健守正之气扑面而来,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感叹。他这位军旅书法家的作品里,总能读出一种意气风发的军人气质,一种静谧沉潜的内敛气象,笔墨间徐徐流淌出的是疏横秀逸的端庄气韵。沉着内敛的行楷风貌将他对书法艺术的挚爱之情一览无余。让书法家与欣赏者能够各自体悟,各得其妙,共同领略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清芬散逸,意惬神远。从端庄沉稳的书法质感中流露出平和温润的笔墨光泽,浮现出起伏流动的自然之美。

诚然,书道维艰,艺路漫长。惟有不断的虚心进取,提高眼界,才能走得更宽更远。乐见这位对书法艺术怀着一腔热情的军旅书家,已然深谙了书法“字外功”的道理,且还在为自己的艺术梦想不懈努力着,那就期待着他有更多更好的书法作品回馈社会,为促进新时代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繁荣增添新活力。

——庚子谷雨王怀远写于西安青龙寺南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