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10:02:27
周建(左)在研究扎制工艺改进。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娃,经过35年的磨砺,获得了“巴渝工匠”的美誉。他就是重庆铜梁区太平场镇坪漆村的农民周建。
春末夏初,笔者走进重庆铜梁新艺龙灯制品彩扎厂,见到了目前铜梁唯一获得重庆市“巴渝工匠”称号的龙灯彩扎工艺大师周建。屋前点麻,屋后生竹,绩麻成绳做龙筋,劈竹成篾架龙骨——彩扎厂里,一派忙碌。
各种各样的彩龙和龙灯产品栩栩如生,生动展现着铜梁龙灯的技法特色。周建手上的活计不停,笑盈盈道:“这批荷花龙具是湖南一家客户订制的,我们正在抓紧扎制,肯定能保质保量按时交货!”
少而有成,承传祖业
周建生于扎龙世家,爷爷周均安是铜梁著名的三大扎龙流派之一的领军人物,父亲周生超也是有名的扎龙高手。
“打小时候起,看到一块块竹片、一张张纸料经过爷爷和父亲的巧手,变成了一盏盏造型各异的龙灯,一只只生动可爱的鸡猫猪狗,一颗颗精美逼真的瓜果蔬菜,感到非常神奇。”
耳濡目染加上勤奋爱学,周建的扎龙技艺飞速成长。1988年,时年仅16岁的周建就参加了全国首届龙狮锦标大赛。“当时,我的任务是负责彩龙的组装和破损修补。在这次大赛上,铜梁龙夺得了唯一的一等奖。”
不过,兴奋之余,周建也看到了铜梁彩龙的优势和存在的短板:龙头过大,龙身过重,玩舞起来颇感吃力。
时代变幻,扎龙也要应时而飞。于是,周建开始尝试对龙具造型和色彩进行改进。
潜心钻研,求新求变
改进从何处入手?周建一方面虚心向专家问计,一方面观摩各地龙灯产品,从造型、色彩、工艺等方面潜心钻研。
很快,周建找到了“病灶”:原本铜梁龙产品的主要材料是厚实的竹篾,所以重量较大。传统的50米彩龙仅龙头就有4公斤,龙身更是重达25公斤,玩舞难度不可小觑。
经过反复摸索,周建开始将竹篾与细钢丝等轻质材料复合使用,不但把50米龙具的总重量降到了15公斤,还增强了立体感,让铜梁龙的造型更加饱满,更富有张力。与此同时,周建用绸布替代牛皮纸,增加了龙身的韧性和耐用性;用反光材料代替广告颜料,避免了颜色脱色,增加了反复使用的次数。尽管推进了一连串的材料创新,周建并没有忘记发扬铜梁龙灯彩扎工艺的精髓。他坚持人工彩绘,保持圆润生动的层次感;他选用金箔作鳞片,让龙身闪闪发亮、光彩照人。
最令周建自豪的是,他把川剧“变脸”技艺和五彩烟花融入了龙体之中,让舞动中的铜梁龙更加炫彩、更有时代感。“这两项工艺,单研发的时间就有5年之久,实验的次数不下几千次。”谈及摸索的过程,周建记忆犹新。
如今,不断创新的铜梁龙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既轻盈美观又不惧日晒雨淋,深受各国收藏家的青睐。
初心不改,奉献乡梓
周建出生于太平镇的坪漆村。这个地处夹皮沟的小山村,曾经是重庆市级贫困村之一。尽己所能帮助父老乡亲增收致富,一直是周建的心愿。
2018年10月,铜梁区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太平镇党委和政府采取“公司+彩扎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坪漆村建立了龙灯彩扎基地。
以此为契机,周建找到了实现心愿的方法。村里多次举办龙灯彩扎工艺培训班,由周建本人或其他专业彩扎师傅向村民传授龙灯彩扎知识,讲解骨架制作、绸布裁剪、裱糊、彩绘等关键技术,参与培训的贫困户、低保户有60余人,最终锻炼出了十多个彩扎技术骨干。
坪漆村村民赵吉碧只要有空,就会到村里的彩扎基地,和村民们一起扎制各种规格的灯笼。“做一个两元钱,一天可以做七八十个,个把月都挣了四千来元。”赵吉碧说,“既可以到彩扎基地和大家一起做,也可以把材料带回家做,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赵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