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2 17:28:00
风光秀丽的常乐堡村。
记者 艾永华文/图
芳草鲜美,土地平旷,良田美池,屋舍俨然。夏日的常乐堡村和《桃花源记》描写的场景十分相似。“村民户户有收入、人人有钱花,尤其是生活在幸福院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更是颐养天年。”村民李学智说,“常乐堡人生活得真快乐!”
位于榆林城北15公里处的榆阳区牛家梁镇常乐堡村,有6个村民小组,485户1696人。全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亩。
近年来,常乐堡村围绕“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思路,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特色产业发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实现了班子强、村风正、产业旺、环境美、农民富。
95%以上村民在城里有房
从开拖拉机、农用车,到几十吨的大卡车,常乐堡村村民郭锦生是村里最早搞运输的人。“吃苦受累咱不在话下,可找不到活干把人急得要命。”他说,“自从加入村里成立的运输车队,我的收入翻了两番,每年收入都在12万元至15万元之间。依靠搞运输,我家还在榆林城区买了房子。”
长期以来,常乐堡村人均不足1.3亩的耕地无法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大多数村民以打工、开饭馆、搞装修、跑运输等为谋生手段。
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常乐堡村陆续建起7个煤矿、12个洗煤厂。“这么多涉煤企业,有很大的运输量,要是成立一个运输车队,那可增加不少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双伟看到了商机。
李双伟的提议得到村两委会成员赞成,村民一呼百应。经过和辖区企业商讨,2011年,常乐堡村运输车队正式成立,从当初的十几辆参差不齐的车辆发展到现在的98辆大卡车,由村集体统一管理调度,常年为当地企业服务,每年可实现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运输车队的成立,不仅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也为企业运营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达到了村民与企业‘双赢’。”李双伟说,2019年,该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全村95%以上的村民在榆林城区买了房子。
老有所依不孤独
“我在半个月前就过来把屋子打扫好了,就等着见大伙呢。”“孩子们整天忙得早出晚归,我一个人住在家都快憋闷死了。”“你那唢呐还吹得过瘾吧?”6月1日,是常乐堡村幸福院今年启动的第一天,快半年没在一块相聚的老姐妹、老弟兄们有说不完的话,偌大的仿古四合院内充满了祥和欢乐的气氛。
儿女在外工作、老人守着空荡荡的院落独自生活,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但常乐堡村的老年人却过着别样的幸福晚年。
“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喊10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李双伟说。为了让大家安心创业,让全村老人安享天年,村党支部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建个幸福院,把全村上了年岁的老人集中供养。
从规划选址、推地建设,到竣工入住,经过1年多的施工建设,2014年6 月,一个集吃住娱乐于一体,可容纳120人的幸福院正式投入使用。“村里的‘五保户’、60岁以上的丧偶老人,以及70岁以上的所有本村村民都可以入住,所有费用全部由村集体承担,现在共居住80多人。幸福院聘用了2名厨师和2名工作人员,专门为老人们服务。”负责幸福院的村民李学智说。
“从2014年起,我和老伴搬进了幸福院,每天两顿饭按时按点有人做,还能和大伙一块聊天、扭秧歌、听戏。”今年81岁的尤兰芳老人高兴地说,“住在幸福院孩子们放心,我们也更加幸福了。”
让幸福的日子走实走远
常乐堡村村民的幸福生活着实令人羡慕,但村两委会的干部却并没有沾沾自喜,他们脚踏实地、深谋远虑,根据村情特点和资源优势,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研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
2019年年底,常乐堡村引进了一个重大项目——10万只湖羊养殖繁育示范基地。该项目自今年3月施工建设以来,通过46天的全力推进,实现了4月25日首批4500只羊子入栏的目标,目前已存栏1万多只。
湖羊养殖繁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带动当地饲草种植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该村计划发展湖羊养殖示范户20个。2019年,常乐堡村将2200亩土地进行统一整理,通过土地流转,全部种植玉米、饲草等。
北邻长城仅有500米的常乐堡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据史料记载,明成化年间,巡抚余子俊请旨修建陕北长城沿线36堡,常乐堡即为其中之一。常乐堡史称“常乐寨”,初建于今榆阳区麻黄梁镇,明弘治二年迁建于此。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常乐堡的城堡已经残缺不全,但那古朴雄浑的城墙上依然展示出曾经巍峨雄壮的风采。“古迹遗址、现代农业,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格局。”李双伟说,“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常乐堡村编制了集度假、垂钓、滑沙、康养、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把村民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乡村振兴、长远发展。”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就需要这样的领头人
艾永华
农村要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而一个战斗力强的基层组织中党支部书记尤为重要。在常乐堡村采访中,听到村民提到最多的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双伟的名字。
今年37岁的李双伟早在10多年前,就独自承包了本村一个水库,精心打造出当地有名的“常乐堡山寨”旅游景点。年轻有为、事业有成,且向来做事公道正派的李双伟在村民的一片呼声中,于2011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喊10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 李双伟说,“为群众办实事,一旦做出了承诺,无论多么艰难,一定要实现。”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伊始,李双伟就下定决心为村民办实事,为村里长远发展打基础。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提升村孝廉文化广场、新建幸福院、新建村卫生室、硬化道路……一件件好事实事办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通过搞运输致富的村民说:“自从加入村里成立的运输车队,多数人的收入翻了两番,这是双伟干的实事。”
住在幸福院的老人说:“住在幸福院孩子们放心,我们也更加幸福了,这是双伟给全村老年人办的好事。”
“双伟这娃不仅有思想、有远见,而且有魄力、敢担当,遇到任何困难他都冲锋在前。”曾担任过常乐堡村30多年村干部的李学智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双伟始终坚持在一线带领村民抗击疫情,还带头缴纳特殊党费1万元支持抗疫工作。有双伟这样的年轻人带领村民谋发展,常乐堡村的前景会更好,乡村振兴就需要这样的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