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3 17:44:58
六月的瓦子街镇,漫山遍野的的黄芩开出连片的紫花,更像极了“薰衣草庄园”。
近年来,黄龙县瓦子街镇依托优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乡村旅游区位优势,告别了玉米这些常规作物,迎来了中药材市场价格飙升且销路不愁的黄芩。黄芩耐旱怕涝,适应在地势较高、向阳的地方生长,依托良好的地理优势,瓦子街镇小寺庄村发展黄芩种植500多亩,种下了“致富梦”,美了乡村、富了群众。
瓦子街镇小寺庄村黄芩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农户”运营模式,由瓦子街镇富瑞农产品公司牵头,以400元/亩流转群众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并义务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服务,解决农户发展黄芩产业的技术之忧。基地同时提供务工岗位,群众在黄芩种植基地就近务工,还可学习黄芩的种植技术,包括建档立卡户在内的35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
据了解,黄芩,是为芩草,因草色黄而有俗名“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近年来,黄芩作为抗菌消炎类的刚需药材原料,行情持续上涨。在黄芩种植中,瓦子街镇推行精细化、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着力提高种植标准和产量质量,推动黄芩种植向良种化、基地化、产品商品化方向发展。
“我们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卯足了劲,提升黄芩药材品质。初略计算,黄芩每亩种植需要苗子10000株,前期投资药苗、化肥及人工成本费用约3000元。黄芩最高亩产量可达350公斤,平均亩产量在280公斤,按照市场统货价17-21元/公斤计算,亩收益在1500-2500元左右,是传统玉米产业的5倍多,黄芩基地产品上市后将实现收益100余万元。”副镇长孙富学说,“后期,我们将继续发展黄芩深加工,做成礼品茶叶,以定型包装礼盒的方式进行销售,把黄芩茶打造成旅游产品,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新路。”瓦子街镇副镇长孙富学说。
“黄芩根可入药,茎叶可制茶,现如今让我们老百姓发‘药材’,把自家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通过在黄芩基地除草、采摘、筛选,每天还可以收入130元的‘小库存’,不出远门就能挣上工资,甭提多开心了!”正在基地里忙碌的村民魏耀满脸喜悦。
下一步,瓦子街镇计划扩大黄芩种植规模,巧借农商互联暨仓储物流中心、千吨蔬菜冷库、菊花加工车间等自身优势,打通黄芩产业链上下端,提取全链条特色优势产业,开辟黄芩茶历史文化展馆,筹建黄芩茶体验中心、农家乐等配套设施,谋划做精做细黄芩茶产业,借药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张丽侠 白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