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小康路上的农科印记③ |“杨凌科技”让猕猴桃成为果农增收的“金蛋蛋”

2020-06-25 11:31:0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苏洪照

编者按:“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16年。16年坚持,初心不变,采访团从5人到14人、从区内媒体到中省媒体参与、从传统报道到全媒体报道,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改进报道形式。

本次活动邀请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陕西传媒网、农业科技报、杨凌融媒体中心等媒体组成采访团,从6月22日至7月1日期间,奔赴陕西、宁夏、内蒙古的省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企业等地,围绕“杨凌农科”助力茶叶、葡萄、猕猴桃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等主题,采取线下采访、线上互动的方式,通过访谈、图文、视频等形式,走村入户、问农访企,看成效、谈发展、讲故事。媒体记者们将深入挖掘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技术输送到扶贫一线、走向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报道示范区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本期推出《小康路上的农科印记③ | “杨凌科技”让猕猴桃成为果农增收的“金蛋蛋”》。

在安康市岚皋县宏大村,有一片占地2650亩猕猴桃林。杨全美几乎每天都在这里修枝、施肥、浇水……从一个藤架下钻到另一个藤架。

长年累月的田间劳作,加深了这个果农的肤色,更是鼓足了她的腰包。原先在外务工的她,经过几年的摸索,如今靠着这片猕猴桃林,成了年纯收入5万元的返乡务工者。

杨全美正在园区修剪猕猴桃

6月24日,走出杨凌看示范新闻采访团乘车盘旋在山腰公路上,车窗外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林中,成片的藤叶爬在T型架上,纵横交错,随风摇曳,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乡村夏日图。

杨全美的致富经全在山腰上的这片果林里。“在家门口的猕猴桃产业园做工,每天就有100元多的收入。”杨全美是宏大村的脱贫户,近两年,她通过土地流转和到园区务工,并于2018年顺利脱贫。

但要说起来,20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野生猕猴桃的荒坡地。“能看到的这片土地以往主要种植的是水稻、玉米,部分甚至抛荒。”张天文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刘占德专家团队,同时借助陕西猕猴桃“东扩南移”布局,成立了宏大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并流转当地土地发展猕猴桃产业。

目前,园区已完成猕猴桃标准建园2650亩、野生猕猴桃改造2000亩,同时完成了全园水肥一体化、硬化园区道路4.8公里、实行了气象观测自动化、病虫防治绿色化、园区管理有机化。并配有职工技术培训室、专家室、检测室等设施设备。

园区负责人张天文介绍,园区“公司+合作社+基地+园区”的发展模式,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和当地的科研技术支撑,着力打造集标准化种植、品种培育、良种繁育、产品开发、科研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陕南山地富硒猕猴桃示范园区。

“幸亏村里搞了这个猕猴桃产业,土地收益更多了,我们打工也方便了。村里来参观的人也多了好多,热闹得很!”正在猕猴桃园进行务工的果农刘在新乐呵呵地说道。

谢利华(左一)接受记者采访

“全村共流转耕地近5000亩建设产业园区。目前,老百姓除了菜园子,所有土地要么退耕了,要么流转了。这些都是常年在猕猴桃园区务工的本地农户,做一天就是100元,园区还管饭……”岚皋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利华指着正在干活的农户介绍。

园区自建设以来一直坚持科技创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安康(岚皋)猕猴桃技术推广站、试验站,在研究的同时对农民及其他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培训方式结合现场培训、在互动中进行学习交流,注重培训理念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截止目前接待培训人次达到100余次,发放相关培训资料数量10000多份。目前共计带动贫困户174户548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于中国农科城杨凌,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实践证明,岚皋县猕猴桃示范取得了成功!西农大团队功不可没!”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科技团队先行先试、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2015年,陕西省正式启动实施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形成秦岭南北两大基地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刘占德说,今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科技团队将以做大做强陕西猕猴桃产业为己任,以优质、安全、高效为目标,加强品种选育、绿色防控、供应链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做好山地猕猴桃文章,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和陕西猕猴桃由大省向强省转变做出积极贡献。

目前,在宏大村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距离果实成熟期还有两个多月,毛茸茸的果子看起来着实稚嫩细小,三五成群地挂在藤叶下,用肉眼难以察觉的速度,在阳光雨露下悄无声息地成长着。

编辑 :任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