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09:05:19
渔寨村新貌(三锅镇资料图)
“住进新居唱喜歌,走进茶园唱茶歌;稻谷熟了唱甜歌,奔康共唱奋进歌……”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大地飞歌》,如今已成为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三锅镇渔寨村回汉群众内心深处的幸福之歌。
走进渔寨村,一条景观带、一座景观桥、各种配套的绿化设施映入眼帘,有机组成了一条文化长廊,回汉两种不同民族风情的民居分布两旁,两族群众你来我往,谁家结婚生子,大家都会自发地前去道喜祝贺。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安逸宁静的村落,是川北地区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
近年来,村党支部书记黄启龙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带领全村群众战贫困、谋发展、抓产业、促就业,跨过了易地扶贫搬迁的三道坎,于2018年底顺利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万元,人均增收2129元。
搬迁伊始,很多群众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加上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搬迁安置工作出现了一些矛盾。从矛盾重重到脱贫奔康,渔寨村经历了哪些故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临危受命的村支书
回顾渔寨村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黄启龙最有发言权。2018年,黄启龙“临危受命”,被选派到离家100多公里外的原楼乡(现并入三锅镇)渔寨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该村被确定为川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任务重,时间紧,搬迁安置工作出现了不少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村干部可谓绞尽脑汁,可收效甚微。
“有矛盾不可怕,但我们要找到矛盾存在的根源,思考化解矛盾的良策,争取多数群众的支持!”在村党支部会议上,黄启龙坚持认为,安置工作不能一刀切,要广泛争求搬迁群众的意见和愿望,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真正形成民族文化认同。
黄启龙的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鼓励他“放开手脚地干”。他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利用一周时间,走访了所有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众,每到一户,都会认真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愿望和想法,了解他们心中的担忧与顾虑。
黄启龙上任的一周后,符合易地搬迁安置的132户462名群众都在同意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搬迁安置工作迅速全面展开。
眼看进入到风貌规划阶段,分歧又出现了。
原来,渔寨村是一个回汉杂居的合并村,易地搬迁安置群众中有68户是回族。回汉两族群众对房屋的外观风格产生了不同意见:都想自己的房屋保持本民族的传统风格。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黄启龙白天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形成“一户一台账”;晚上召开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听取大家对政府在统一风貌打造中如何兼顾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建议。在收集完大家的意见后,又邀请市县专家进行论证,最终找到了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洪水冲垮的水渠
“如果不是黄书记向上争取项目,及时为村里修建堰渠,我们或许只能靠天吃饭了!”当地群众王雪梅道出了许多人的心里话。
2018年“7.29”洪灾中,渔寨村群众农业生产唯一的取水源连同老堰渠均被冲垮淹没。之前,村里用水和堰渠的维护一直由建在青竹江乔楼段的小型水力发电厂提供,但在那场洪灾中,水电站也一并损毁。如果不及时重修水渠,群众的生产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
为早日解决这个难题,黄启龙积极向水利、民政等多个部门申请支持,最终在县分管领导的协调下,县以工代赈办为渔寨村下达了20万元的易地搬迁安置自建项目,由村民投工投劳完成。
此时,却有村民提出,既然是上面的项目,理应由村上组织施工队伍进行建设。“争取的项目来之不易,如果再请人施工建设成本要增加一倍,村集体又拿不出这么多钱,肯定会影响工程进度,全村800亩良田将无法灌溉,农作物将面临绝收。”面对村民的不同意见,村两委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最终所有村民都同意投工投劳自建水渠。
2019年2月28日,渔寨村堰渠项目建设正式开工,虽然大部分年轻人都已外出,村里仅有剩余劳动力100多人,但大家干劲十足,每天早上7点钟准时来到工地,按分配的任务进行忙碌,村里的老年人和留守妇女也纷纷上阵,尽力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中途卡壳的项目
水渠修建到一半时,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有一户村民十多年在外务工未回过村,其田地也是撂荒多年无人耕种,长满了野草和灌木。而修建水渠必须要从其田里过,该村民从亲戚那里听说以后赶了回来,阻碍施工,要求按照修建高速公路的标准赔偿其3.8万元。对此,黄启龙和村干部多次做思想工作都未奏效。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该村民的父亲突然因患癌症住院。由于一直没有办理医疗保险,所有费用均是自费,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面对这一情况,黄启龙和村党支部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主动上门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协调民政等部门为其申请了临时救助,通过村民大会将其父亲评为低保对象,号召全村为其捐款捐物。
面对大家的无私帮助,这户村民很感动,为自己当初的“鲁莽”后悔不已,当即表示:修建水渠自己也应尽一分力。接下来,水渠的修建进展十分顺利,原计划3个月1500个工,实际只用了不到1个月1200个工,5000多米的引水渠全面建成。
“青川粮仓“的美誉
盛夏的七月,骄阳似火,就连树上的“知了”也在不停地叫着“热啊、热啊……”今年以来,南方地区雨水连连,川北地区却遭遇不同程度的干旱,农作物生长进入了不同程度的缺水状态,而记者在渔寨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全村800多亩的稻田被数公里长的堰渠紧紧环绕,来自当地水库的沽沽清水正源源不断地注入田间,连片的水稻在微风中泛起绿浪。看着丰收在望,村里群众喜上眉梢。
看着清清的溪水流进家家户户的田里,渔寨村的群众个个眉笑颜开。当年的农作物也获得了大丰收:全村共收获油菜籽8万多斤,户均收入450元;水稻产量达到96万斤,户均收入2500元,渔寨村因此便有了“青川粮仓“的美誉。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如今渔寨村利用当地的盆地地型,建成了碧叶茶叶农场,累计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龙井43”茶叶500余亩,发展山桐子300亩。同时,依托国家AAAAA级唐家河旅游景区、青龙湖建设、桥楼现代观光农业园区、龙洋渔业、广平高速公路开放式服务区建设的旅游优势,增加了稳定的就业岗位100多个,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农闲时的就业问题。
在此基础上,渔寨村还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和就业扶贫政策,组织村里400多个青壮年劳动力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使每个人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分赴浙江、广东、新疆等地务工。据测算,2019年,全村务工总收入达到24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5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增加2129元,渔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村。 作者:张艳玲 刘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