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09:06:57
盛夏时节,行走在西乡县堰口镇檀木村的乡间小路上,李子树随处可见。一颗颗又大又圆的李子压弯了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果香。
又逢李子收获时。7月6日,千亩李子园里,檀木村党支部书记蒲忠厚微笑着请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品尝鲜果。
“老支书”的“新烦恼”
“没想到小小的李子这么值钱,圆了我们一家人的脱贫梦,这都多亏了蒲书记啊!”村民向义发说。而在几年前,他对种李子不以为然。
“种李子树?就这样五毛钱一斤的李子,能挣个啥钱?”向义发望着门前几棵李子树上零星的李子说。
同村的李盛培种植魔芋,因管理不善赔了本,提起种李子树,他也直摇头。
“销路不用愁,办法肯定有!”蒲忠厚认为,群众脱贫增收,长效产业必须得有,而檀木村的地理位置及土壤适合李子树生长,结出的李子果大味美,优势得天独厚。蒲忠厚坚信:一次种植,几代人受益,李子树就是“摇钱树”,发展李子产业就是檀木村最好的脱贫路。“树苗、施肥,处处花钱,可贫困户缺钱!”向义发认为,要是卖不出去,白辛苦一场,投出去的钱也会“打水漂”。
当了十几年村支书的蒲忠厚明白,村民是因为没信心、看不到希望,所以下不了种植决心。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蒲忠厚决定组织敢闯敢干的群众带头上,用“看得见”的成效赢得群众认可。
蒲忠厚干劲十足,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新种植的800多亩李子树没有挂果,前期种植的300多亩李子树虽有收益,但挂果率低。李子主要靠路边零售,每斤售价不足1元。李盛培用背篓背着没卖完的李子往回赶,正巧碰到蒲忠厚。李盛培放下背篓,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说:“就这?能脱贫?”
蒲忠厚一夜未眠。
檀木村全村307户10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331人。蒲忠厚压力很大:李子产业换不来真金白银,咋向乡亲们交代?
2500亩李子园背后的故事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资源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将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条上。”在一次农产品交流学习会上,专家的一段话让蒲忠厚茅塞顿开。
蒲忠厚决定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做优做强李子产业。当他在村两委会上提出这个想法时,在场的许多人却顾虑重重:就当前的状况,群众愿意入社吗?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大家决定试一试。
走村入户,劝说入社,蒲忠厚起早摸黑,吃过闭门羹,走过回头路。“把股金交给合作社,到时候事没办成,还把本钱亏了咋整?搞不得!”见到蒲忠厚,村民汤义华不耐烦地说。
可蒲忠厚不信这个邪,下决心带着58户入社贫困户一起干。他组织统一流转土地、规模种植、技术培训。土地流转挣租金,劳务务工挣薪金,入股参股挣分红,群众增收的路子更宽了。
3月,李子花开,蒲忠厚组织举办李子花海赛诗会;7月,李子成熟,蒲忠厚举办李子采摘节……一系列举措相继实施,让当地李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李子的销售渠道从路边零售发展为电商运营,产品从县内销往省外,价格也卖到每斤5元以上。
看到此景,向义发、李盛培、汤义华坐不住了,主动找到蒲忠厚要求加入合作社,并自己交钱请求合作社帮忙购买李子树苗。
渐渐地,入社群众持续增加,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檀木村有劳动能力的99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李子树种植面积达2500亩。2018年,仅李子产业一项,让向义发、李盛培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在李子产业带动下,包括向义发、李盛培、汤义华在内的85户实现脱贫,檀木村也实现整村脱贫退出。
“我们叫你‘李子支书’吧!”
脱贫退出那天,檀木村沸腾了。
“脱贫退出不意味着战斗结束,已脱贫的要巩固成果,没有脱贫的更要努力。脱贫攻坚要收官交账,还要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蒲忠厚还是双眉紧锁,“李子3年挂果,7年丰产。当前李子产业已经在檀木村扎下根来,产量逐年递增。所有李子树丰产时,全村将有50余万公斤果子,势必导致供大于求,李子产业后续该如何发展?”
正如蒲忠厚所言,2019年,全村又有200余亩李子树首次挂果,李子总产量达10余万公斤,虽然销量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最终李子滞销了。
看着贫困户家中成堆的因卖不出去而烂掉的李子,蒲忠厚心痛不已。
产业之路该怎么走?蒲忠厚组织人员赴杨凌农高会考察。“一定得延伸产业链条,只有打通加工、销售环节,产业发展后劲才强。”讨论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对李子进行深加工,新建陕西首家李子醋加工厂,以破解李子滞销难题,壮大集体经济。
筹措资金、征地建厂、购置设备……蒲忠厚更忙了。听说要建李子醋加工厂,村民们兴奋极了。“等厂子投产时,预计年产李子醋300吨,年纯收益60万元,到时候就不怕咱们的李子卖不出去了。”蒲忠厚向大家介绍。
6月底,一年一度的李子采摘活动又开始了,今年全村有近500亩李子树首次挂果。李子园里热闹非凡,人群中不知谁冒出一句:“蒲支书,你带我们发展李子功劳大,我们叫你‘李子支书’吧!”
蒲忠厚笑了,周围的群众也笑了。(高振博 通讯员 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