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17:37:00 张泽鹏
我是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张泽鹏,1996年毕业于陕西省商贸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同年7月份分配到陕西省农业干部学校工作。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当时礼泉县是陕西省苹果大县。全县主要产业是种植苹果,回到家里后,感觉父母年年种苹果年年没效益,父亲很沮丧,没信心种植了。看到父亲的无奈,再加上在农业系统工作的原因,我决定“弃工学农”,改变家庭和家乡苹果产业无效益的现状,让自己家庭以及父老乡亲有个好的经济效益。
2003年我开始潜心学习农业知识。从图书馆借阅很多农业相关的书进行系统学习,也从网络调取更多的农业资料。刚开始也感觉很难,无头绪。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自己感觉基本掌握了农业相关的知识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2004年,我从自家果园开始试验,通过一年的实践,效益有所提高,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我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后来走访咸阳农校老师及西农教授,多个化肥、农药厂家,与有经验的各类农业人进行技术交流,学习他们的优点,然后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再观察、摸索,第二年终于务出了优质的苹果。经济效益达有所提高,但我知道脚下的路还很长。
2004年底,我又努力学习园艺知识,改良新品种,试种了烟富三号,2005年就达到了优质高产,每亩地收益大9800元,带动了本村苹果产业的发展,让本村人民致富。
本村苹果产业效益提高了,周围的越来越多的群众邀请我去指导。我和村里多位老前辈商量成立了礼泉润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指导服务,我担任理事长,负责技术服务,高峰期被指导户数达500余户。
本想着技术员培养起来了,产业也有了预期的效益,此时身体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也应该退下来了。可是一趟延安洛川之行又激发了我对农业的情怀,我告诉自己不能休息,还要继续努力。
2017年应洛川群友王万芳、马坤旭、雷宏斌的邀请,我去洛川进行果树冬季修剪观摩大会,探讨技术。当时首次去洛川,对洛川的气候还是不了解,通过观察幼树、老树、长枝、短枝的年生长量、树势等。提出了一套适应洛川果树修剪的一套技术方案。做试点、对比,让群众观察与农民修剪的果树之间的差异。在和果农们探讨的过程中了解到果农投资量太大,效益低。当时每颗树全年投资化肥50~70元,有的高达80~100元,部分果园已出现肥害现象,我决定改变果农的思想,再指导果农行动。首次在洛川提出“一控两减一增”理念,逐步引领群众降低成本务出优质高产的果子,来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当时在引领的过程中,也有部分果农担忧把成本降下来,能不能达到效果,产生了质疑。我对果农解释:树是最好的见证,你们可以试验见证效果,当时有两家让我试验。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的一场冻害,让果农雪上加霜,两户全部冻完。树上没有果子,前期试验作用全部无用,同时果树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冻害引起了“小叶花叶”病,群众无奈之时乱求医,应部分果农的邀请,我免费给果农做“小叶花叶病”治病,七天见效,十四天转变,果农从心里认可了。
我给洛川旧县街何玲玲试验“一控两减一增”,实验皇家嘎啦,当年每棵树投资15元左右,每斤苹买到3元,80以上占90%,每个袋子收益0.9元。李春元实验红富士,当年80以上占98%,每斤4.85元,每个袋子收益2.55元,当时从白水、洛川、黄陵,黄龙,富县、宜川参观果园每天都有,大家好羡慕。同年9月,我们在洛川陕西农技员培训时,大家都很高兴,李春元还亲自送给了我们三箱果子。
2019年,当年接受我指导的用户已经达500多户,均取得满意的效果,虽然在陕北部分地区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更多的人民期望技术的到来。2019年6月,因陕西产业扶贫,受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委派,我带病去宜川赤塬村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在指导的过程中,看到群众技术的弱点,我亲自手把手给农民进行了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编写了苹果全年技术服务使用手册,给陕西省果业研发中心编写了陕西果业技术丛书,苹果版,用来指导果业生产。2020年,宜川组建产业脱贫,果业技术团,我作为一名队员亲自到赤源村,瓦子村,王湾村进行技术服务,得到果农的认可。并赋诗一首“相见恨晚别亦难,谈吐投机实留恋,它日若能再相见,心中喜气胜万千”以表达感谢。
为了表达对苹果的厚爱,针对赤源村现状,正在编写赤塬村产业扶贫技术指南,以表达对赤塬村以及全陕西农民的谢意。
作者简介:张泽鹏,陕西省礼泉县人,现任职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现代农业培训中心专家,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宜川扶贫专职专家,双师型教师。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植物营养学,土壤与化肥教学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陕西省农村专业合作社教学教材,苹果综合管理试用手册,苹果周年生产实用技术手册,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技术服务指南。多次在西北园艺等报纸,刊物上发表论文。
编辑: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