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0 10:29:45
当下,在黄海之滨的盐城,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黄海分公司的田间地头,满是丰收的喜悦。
2020年,黄海分公司(含外拓基地,下同)夏粮小麦总产实测达10.6万吨,创建场以来最高历史纪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黄海分公司夏粮生产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
战疫情 保春耕 稳固大考之年农业“基本盘”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回顾疫情最紧张时,也是春耕最关键时。黄海分公司围绕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统筹梳理、超前谋划、扎实推进,一手抓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一手从优质品种选择、茬口调整布局、种植订单签订、生产体制创新、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主动寻求应对之策。
公司加上外拓基地有近20.5万亩耕地。针对体量大、防控任务重、农资成本高、可雇工数量少、外地管理人员到岗到位不足、防控物资仍存缺口等问题,通过及时调用和整合机关部门和下属各单位的管理人员,成立综合协调组、生产推进组、督导落实组、物资保障组、项目实施组,及时下沉基层一线,靠前指挥、靠前作战。积极对接农业农村部门,做好雇工信息收集,并实时向生产区推送;协调农资生产厂商、道路管理部门,及时调运、调进春耕生产农资;完善制定小大麦生产操作规程,超前谋划水稻种植布局、全力做好基础设施配套设施。
战洪涝 保夏粮 10.6万吨粮食颗粒归仓
6月10日雨前,黄海分公司小麦收割结束,经测产,小麦平均单产1105斤,总产达10.6万吨。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是经历爬坡过坎,丰收实属来之不易。
6月7日,江苏省农垦集团“三夏”工作总指挥部发布(2020)第一号令,告知全省进入梅雨期,且6月10日有雨,为确保雨前完成夏粮、种子的收割任务,要求各分公司全力以赴抓抢收、抢入库工作,确保不烂一粒粮。
截至6月10日中午12点,黄海分公司15.4万亩小大麦全部收割结束,抢在雨前。这场“龙口夺粮”战役是农垦人拼搏、担当、进取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苏垦农发“一体化”战略优势的集中体现。
6月16日至18日,外拓基地遭遇2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总降水量超过200毫米,雨量大、时间长、降水频率高。基地的场头、秧田、物资仓库等多处出现内涝,在田作物、房屋、道路均遭受破坏和损失。基地启动紧急抢险预案,迅速安排部署抢险事宜,全体干部员工投入到应急抢险任务中,进入抗洪救灾状态,保粮食、保物资、保秧田、保安全。
经过基地全体员工日夜奋战48小时,险情解除,损失降到最低,并抓住降雨机遇抢整抢插抢调运,化危为机。
强基础 稳秋粮 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做好水稻‘三高一控’的八个元素是——人的责任、地的质量、机械的状态、秧苗的素质、水的运筹、肥的及时、药的准确、稳的贯彻。”这是黄海分公司总经理贺在锐6月24日在水稻“三高一控”动员大会上提出的要求。水稻“三高一控”工作不仅关系秋粮能否丰收,更关系到全年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截至6月24日下午,黄海15.4万亩夏插工作全部结束,质量好、进度快、效果好,重心彻底转移到夏管上来。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运行良好,黄海农服公司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整体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1+2”战略高质量推进。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坚持“藏粮于地”,黄海分公司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推广以深松深翻为主的保护性耕作制度,秸秆全量还田,广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增加有机肥施用,促进耕地质量提升。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水、电、林、路、气象等田间生产、监测设施建设,着力建设“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气象能监测”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单产、总产水平。
坚持“藏粮于技”,黄海分公司在关键增产技术集成上做到环环相扣,不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智慧农业高标准基地建设,深入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推广,坚持良种、良法、良机结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新技术与新机具,全程机械化作业。以农机与农艺结合为重点,巩固提高深耕深松、精量播种、免耕播种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韩先春 记者 王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