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让餐桌上的肉食更安全

——中国农科院博导张春晖谈肉制品加工业的现状与出路

2020-07-27 09:09:10   

让餐桌上的肉食更安全

图为张春晖(左一)带学生做实验。 李侠 摄

开栏的话 加强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本版今天起开辟“农经论道”栏目,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等产业融合重点领域的相关话题,撰写文章或接受专访,解读现状,展望未来。

肉食是人们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在疫情防控中,肉制品生产企业共战“疫”、稳复工。在原料采购、肉制品加工、冷链运输等环节中,层层把关,杜绝病毒传播,经受住了考验,保卫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本期“农经论道”,我们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春晖,就如何保障肉制品食用安全、肉制品加工企业如何复工复产等问题进行解答。

问:当前肉制品加工行业面临哪些挑战,还有哪些机遇?

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肉制品作为居民饮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首当其冲。

一是肉类生产与消费量受到明显冲击。我国肉类生产与消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年的中秋节到春节期间是典型的生产与销售旺季,家庭消费、餐饮消费与礼品消费叠加,占全年生产量的一半以上。此次疫情对全国的假日消费市场带来严重冲击,肉类消费的三个主要途径(家庭、餐饮、礼品)仅有家庭消费维持在较低水平。二是肉类加工原料供应和产品调配运输困难。我国肉制品加工生产和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牛羊肉主要由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向外省区调配,河南、山东、河北、新疆、四川等地除向外省调配外,部分在本省内调配;猪肉主要由湖北、广东、河南、四川等地向外省区或本省调配。鸡鸭禽肉的活禽市场更是被关闭95%以上。肉制品加工原料和产品跨省、跨区调配受影响较大。三是肉类加工综合成本增加。肉制品的需求消费明显下降,餐饮店、农贸市场、肉菜店关闭,造成产品滞销和积压,导致企业库存较大,销售和流通不畅,对企业影响较大。同时,各地都对人员、交通进行管控,企业无法按期复工,导致采购锐减,进货车辆严重不足,流通严重受阻,各种原辅料、包材等物资保障库存减少,生产计划目标无法按时完成。四是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剧肉类加工企业困境。通过对山东、河南几家肉类加工龙头企业的电话调查,预计2020年的开工时间取决于疫情的控制情况、餐饮行业的恢复情况、生猪的出栏情况、就业影响的购买力等市场消费因素,总的来说,情况并不乐观,受访企业表示2020年上半年肉类加工企业业绩亏损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猪肉加工企业遭受2019年的“非瘟”冲击,今年的情况不容乐观。

尽管肉制品加工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休闲类肉制品销售却出现了不小的增长,成为一波新的消费“后浪”。2019年我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随着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年复合增长率始终维持在6%以上。疫情期间人们都会购买一些非必需的休闲类零食来寻找心理安慰,另外居家办公的方式也提高了消费者对于零食的需求。

直播带货的发展兴起,开始成为休闲食品行业的竞争风向。2020年4月1日薇娅直播间细分产品销量显示,零食已经成了支柱型畅销品类。而且休闲食品的潮流从早期的糖果、饼干到油炸膨化食品,再到坚果、豆制品,以及这些年兴起的卤肉制品,完成了休闲食品市场品类变迁,也给肉制品加工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问:肉制品加工企业如何保障人们餐桌上的安全?

答: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相关单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破局,保障餐桌上肉制品的安全。一是确保正常开工生产,增加市场供给。加强科学防护和检疫流程,尽快恢复生产,满足养殖企业和农户利益和消费者对肉类产品需求。二是开辟绿色通道,保障物流畅通。开通生鲜肉等产品的专门绿色通道,保障运输畅通快捷;收集需求信息,及时提供给生产部门保证供给,同时协调解决人员、车辆不足问题,保证生产和流通。三是加大防疫和检疫力度,确保肉品安全。加大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管理和督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疫情监测,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强化应急机制;加强生产环节防疫和卫生控制,强化生产和流通环节监督管理;强化畜禽养殖安全生产刻不容缓,压实主体责任打破区域分割,力保企业渡过难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加强疫情防控。四是尽快研究明确新型冠状病毒在牲畜与牲畜、牲畜与人之间是否传染。不让没有科学根据的宣传报道扰乱人心,维护消费者、养殖企业(户)和肉类屠宰及加工企业的利益。

问:我国在肉类应急救灾食品制造和物流网络构建方面水平如何?

答:近年来,我国积极加大科技投入,研发肉品现代保鲜物流技术装备,构建中心城市、人口密集地区的保供储运物流网络。

加大应急救灾食品制造技术与产品研发投入,借鉴国家粮食与肉类储备基地与网络,尝试建立应急救灾食品储备制度,确保灾难面前应急救灾储备食品供得上、运得出、吃得好。同时,加大生鲜农产品的现代保鲜物流技术装备研发,建立一批定点应急保供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突破应急生鲜食品保鲜保活技术,实现最短运输、最快消费、最大供给。

问:如何更好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用于提高农牧民的肉类加工水平?

答: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式食品加工与装备”创新团队深入“三区三州”,这里的地理气候条件复杂,交通极其不便,技术水平落后。我们成立产业指导专家组,针对西藏那曲牦牛肉储藏运输困难、销售范围小等问题,开展牦牛肉亚冻结保鲜贮藏技术帮扶,指导企业应用亚冻结保鲜贮藏,完成冷藏、冷冻库的改造、优化已有冷链物流体系,解决高原地区肉制品保质保鲜、延长货架期困难的问题。突破藏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时空限制。帮扶西藏那曲和林芝市(羌塘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针对牦牛、藏香猪、藏鸡等肉类开展亚冻结温度贮藏,指导企业应用亚冻结保鲜贮藏,完成冷藏、冷冻库的改造、优化已有冷链物流体系;转化牦牛、藏香猪、藏鸡等肉类亚冻结保鲜贮藏技术,扩大产品物流销售范围,延长货架期,提升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和竞争力,助力农民增收脱贫。

专家介绍 张春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式食品加工与装备”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生化及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肉品加工品质控制、中式肉制品工程化、功能性骨源食品研发等工作。记者 李琭璐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