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8 08:52:00
全媒体记者 吉燕 耿苏强 王朝阳
2020年春节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就心急如焚。让康振生担忧的是一种名为“小麦条锈病”的低温真菌病害,这是一种长期影响小麦产量的严重生物灾害。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甚至导致绝收。
根据康振生对2019年秋苗期全国小麦条锈病越冬区和冬繁区菌源的调查结果,结合气象条件分析,他认为,2020年小麦条锈病将是一个大发生年,如果控制不好,会给小麦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做好陕西小麦条锈病防控就如同当时一定要做好武汉的疫情防控,只要陕西条锈病控制好了,全国就能控制住。”康振生说。
1月起,康振生就赴多地开展小麦病虫害普查,提前2个月发出条锈病大流行预警。2月份他向陕西省和国家相关部门提交报告,提出“春病冬治,控前保后;控西保东,打点保面”的防治策略。
在疫情防控和麦田春管交织的关键时节,康振生带领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就小麦条锈病识别、2020年发生趋势及防控技术进行普及宣传。
康振生的意见引起了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的高度重视,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小麦条锈病春季防控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春季防控行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陕西省早春小麦条锈病的扩散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防控效果达到了95%,挽回损失62.3万吨,为夺取全国夏粮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康振生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就发现,西北越夏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区域的菌源基地,在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康振生跟随李振岐持续开展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康振生牵头组建了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后发展为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阻止病菌大区间传播为目标的全国条锈病三级防控技术体系,于2006年被农业部采纳,迄今在陕甘等12个省区市推广,使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降低50.83%,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多亿公斤。2012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康振生之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只发现了小麦条锈病菌在小麦间的无性繁殖过程,防治此病害的措施还仅局限于培育抗病品种上。
经过一系列实验,康振生和团队终于有了重要发现:小檗植物可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小麦条锈菌可在小檗上完成有性繁殖过程。这些条锈菌冬孢子会被春雨唤醒,飘飞到附近的野生灌木小檗叶上“生儿育女”。2017年8月,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植物病理学年评》上发布,引起业内强烈反响。多年坚持跟条锈病博弈,使病情可防可控,康振生带领团队破解了小麦条锈菌疯狂变异的世界难题,被称为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的“克星”。
小麦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也是“一带一路”国家最主要的口粮作物之一。2012年起,康振生团队开始为肯尼亚、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技术力量、提供技术咨询。“除了保卫我国的粮食安全,我们还应利用已有技术帮助‘一带一路’国家,这既是大国担当,也有助于把潜在灾害阻断于国门之外。”康振生说。
扫码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