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08:44:00
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
放眼全国扶贫战场,一个个产业照亮群众致富路,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脱贫户脸上……这张“产业扶贫地图”,背后凝聚着的是一份杨凌力量,也是杨凌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前不久,记者在2020年“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活动中感受到,笑脸总是常伴脱贫记忆。不管是感恩奋进的“笑脸”还是苦干实干的“笑脸”,这甜蜜的微笑所刻画出的是杨凌示范区在小康路上留下的一个个鲜活的“农科印记”。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围绕深度脱贫县区产业技术指导的速度和质量,集合各类资源,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产业帮扶、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将更多科技资源和服务向贫困地区聚集,切实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杨凌智慧”。
把精准帮扶做深做实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也是难点。作为一个茶学专业出身的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余有本教授让贫困百姓通过茶产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陕西紫阳县洄水镇茶稻村境内的山坡间有一片高标准茶园,成片的茶叶青翠碧绿,香漫山野。
紫阳县科宏茶业生产基地负责人刘理科靠着这一片茶园,不仅自己富裕了,通过结对帮扶扶贫户,还带动周边800余村民过上了增收致富的好日子。
“以前是基地春茶采摘时才需要人帮忙,延长采摘时间后,从3月可以采摘到9月,加上管护,茶园常年都有活儿干,我每年可以在基地领到两万多元的工资。”脱贫户刘礼章说。
“茶园管护是否科学、种植是否规范、技术是否存在问题、病虫害防治是否科学有效……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余有本介绍,通过在基地推广新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夏秋茶综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使当地茶园管理技术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大大提高了茶叶资源开发利用。
“除绿茶外,西农大还通过技术指导,帮助我们生产黄金芽、工艺黄茶等产品。”刘理科说,良好的市场口碑让科宏牌紫阳富硒绿茶、红茶等系列产品多次荣获省内外各项殊荣。
延伸茶产业链后,茶农按照科学标准规范管护茶园,在提高茶叶利用率的同时还学会了管理技术,这既保障了该基地有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也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稳定增收。
一步一脚印踩实小康路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借助区内科研资源优势,组建具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找准帮扶地区特色产业存在的科技瓶颈问题,全力提高产业扶贫实效。
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眉县横渠镇西寨村建立猕猴桃试验站,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科技团队常年待在田间地头,通过大学教授+县上农机干部乡土专家+职业农民+示范村的方式,示范推广大棚架形、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充分授粉、合理负载、生物防治等十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让眉县猕猴桃生产从经验路走上了科技路。
田强是眉县金渠镇田家寨村猕猴桃种植户,5年起就开始种植“农大郁香”新品种,如今在附近已小有名气。
田强说,“农大郁香”最大的优点它的侧花蕾比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疏花疏果工作量,另外,果个大、口感好等特点。
新品种让不少果农尝到了甜头。“以前种出的猕猴桃品质不好,现在通过更换新品种,产量一下就上去了,品质也好了”。田强说,在西农大刘占德教授的专家团队指导下,猕猴桃新品种迅速推广,果园作务成本大幅减少,售价比过去翻了一番。
“我们通过示范站,把让果农看得见、学得会、带得走的活技术、活成果广泛推广,让农民少走弯路,我们的技术要覆盖陕西,甚至指导全国其他地方猕猴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试验站首席专家刘占德介绍。
如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的带动下,一百万亩猕猴桃种植园已经在秦岭北麓建成,正切实地改变着眉县乃至陕西省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交出脱贫攻坚“幸福答卷”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其和毛乌素沙漠交汇处,是个不宜栽种植被的地区。但在破解乌海葡萄香气浓郁、甘甜爽口的“密码”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完成了酿酒葡萄基地建设。
通过“技术支持、订单收购”的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联结共同体,共同承担风险和利益。已与当地赛汗乌素、农牧场等6个自然村300余户农户签订合同,带动农户种植葡萄15000亩。
在乌海,像赛汗乌素村这样因葡萄产业而兴的村庄还有很多。在乌海,也有很多从事葡萄酒产业研究的西农大专家,为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在云雾缭绕的茶田上,在挂满果实的果林中,在郁郁葱葱的大棚里,农民们都能看到熟悉的“杨凌人”的身影。他们穿梭山林、躬耕乡野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们用科技之灯指引帮扶地区群众,讲述着一个个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故事。
截至目前,杨凌示范区面向全国已先后建立了344个、覆盖18个省区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基地面积超过6000万亩,共有5000多项农业高新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
通过产业精准帮扶引导,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愿景激发着勤劳脱贫的内生动力,在钱袋子越来越鼓的红火日子中,笑脸成了小康路上最美好的“印记”。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战疫不能停、扶贫不能等,杨凌示范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彰显杨凌农科人责任担当,将扶贫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末梢神经”。
从1997年到2020年。成立23年来,杨凌示范区认真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和陕西省委、省政府《意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会农民干,探索实践,戮力前行,为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着“杨凌力量”。
接力奔跑,仍需加劲冲刺。未来,杨凌将继续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进一步深化区校融合发展,强化面向旱区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力争到2025年把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然后,一步一个脚印,把这通往小康的路踩实走稳。